hi,我是胖胖。
相信大家在网上听过这么一句话: “人性最丑陋的,是在自己最小的权限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为难他人。”
这话听起来可能有点极端,但一旦你见得多了,就会发现它准确得让人脊背发凉。
越是权限小得可怜、轻如鸿毛的人,有时候越喜欢把它用在别人身上,用得滴水不漏、刻薄到骨子里。
他们不能掌控谁的人生命运,但他们会用“你得听我的”“规定就是这样”“我说了算”之类的理由,去卡别人一下,难为别人一下,让自己心里爽一下。
这两天呢,胖胖就刷到一条新闻,据九派新闻报道:
5月5日下午3点左右,在广东肇庆水南专线313路公交车上,一名老人带着五六岁的孙子上车。
老人使用免费老年卡乘车,按理说这本来是一项为老年人设计的人性化服务,但司机在车上还有空位的情况下,竟然不让他们坐。
不是车满了,也不是临检或者特殊状况,就是纯粹地不让坐。
5月6日,肇庆市高要区智慧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经过调查核实,司机确实在车内有空位的情况下,没有妥善安排老人及儿童就座。
这一行为没有体现对特殊乘客群体的关怀,损害了乘客权益。
公司已对该司机做出停职处理,并将通报批评、扣减绩效。
说实话,作为一名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交司机的首要职责是保障乘客的安全与基本权益。
而这个“基本权益”,最起码得包括老人与小孩能在空座情况下有地方坐吧?
就算不是特别关心,照规矩、照常识来,也不该拒绝。
更别说,老年卡制度本身就是为了减轻老人出行负担设立的,如果到了执行层面,却被用来羞辱和冷落老年人,那这项规则的初衷岂不是被踩在地上?
这就不是规则规定的刚性执行,而是他把这点微小的权限用成了挑刺、发泄、刷存在感的工具。
他可以选择关心乘客,也可以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他选择了最冷漠最尖锐的方式来回应这对祖孙。
咱们再换个角度看,这件事为什么会引发众怒?
因为它唤起了每个人心中对“普通人处境”的共鸣。
谁都有老去的一天,谁没有亲戚、家人需要被善待?
当我们看到一个年纪大了的老人、带着孩子、还被当众这样“卡着不让坐”,那种羞辱感几乎穿透屏幕。
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但大多数人能共情:
如果换成是自己的父母、长辈,心里会多难受。
而这司机并不是不懂得“规则之外还有人情”,而是选择性地装不懂。
说白了,就是我能让你难受,我就要让你难受一把;我能卡你一下,我就要卡你一下。
而这种人,说白了,就是活在“最低限度的权限里,最大限度地发挥恶意”的典型。
所以很多问题,就是在基层执行这一层出现了大量的人性塌方。
像老人使用免费老年卡乘车服务再好,到了具体执行的人手里,可能就变了味。
交通公司设立的是为老年人服务的福利,结果在执行的时候,反倒成了“羞辱老人的工具”;
推动的是“便民交通”,到了末端,却成了司机刷存在感、耍威风的平台。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很多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掌控感,缺乏被尊重的感觉。
他们不能决定大事,也改变不了自己命运,于是开始在最小的权限里寻找“施加影响”的满足感。
这种补偿性的心理机制,在胖胖看来其实是很常见的。
但问题是:
你拿别人的尊严来弥补自己的失控感,这不是补偿,这是转嫁。
一个社会里,如果每个人都在自己“负责的一亩三分地”里搞小动作,撒私气、使冷箭,那整个系统就会慢慢变成一锅烂账。
人人都说自己不过是个小螺丝钉,但也可能是这些螺丝钉的扭曲,才让整个机器出了故障。
所以有时候我们说“人情社会”,其实真正的问题不在“人情”,而在“看人下菜碟”。
人情是流动的,但原则得是稳定的。 如果公交司机因为老人刷老年卡就觉得他们“没贡献”“占便宜”,这其实反映的是一种对一部分群体的蔑视。
而且,这种蔑视不仅存在于公交车上,在不少公共场所里,我们都能看到类似的情境——“你不给我好脸色,我就不给你好办事”。
而所有这些,都是“庸人自治”的变体。
什么叫庸人自治?
就是一群没有被好好训练过职业精神的人,在拥有一点点权限之后,把规则当成私器,把规定当成挡箭牌,用自己的好恶决定别人的体验。
说到底,缺的就是一份尊重。
很多人表面上是在执行规则,实际上是在推卸责任。
在规则和人性之间,他们不是无法平衡,而是根本不想平衡。
所以,这次公交司机被停职,不仅是对他个人行为的纠正和警示:
规则的温度,最终得靠人来实现。
不是说乘客永远有理,也不是说司机就是恶魔,但当每颗“螺丝”都开始不讲理、不讲情的时候,整个社会就变成了情绪对冲场,每个人都在彼此惩罚。
但这些规则不该变成一种工具,不该用来惩罚最弱的人。
一旦本末倒置,规则就只剩空壳。
公交车上的那点座位,不只是物理空间, 它折射的是人性、权限、尊重与恶意之间的张力。
而我们要抵抗的,是那种披着“规则”外衣的冷酷与刁钻。
因为只有当这些微小的恶意被识破、被批评、被处理,才可能有一个不那么冷漠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