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国内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和考核日益严格,为了求职、晋升而想获取"硕士帽""博士帽"的人群,将目光投向了海外"易录取学制短好毕业"的"速成硕士、博士"。不过,参加这类海外留学项目的部分学员,却遇上了未能顺利毕业拿到学历,学历无法认证、成绩存疑、几十万元费用血本无归等糟心事。
一位网民在社交平台自述说,她在西班牙读的硕士是一年制的,但实际上11月份开始上课,到第二年的2月份已经就已经毕业,中间还包括实习。此前,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95后"研究员赵子健,因拥有"四博士两博后"学历引发关注,有报道称 其获得了均是海外多个学校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学位。目前,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已经暂停了与赵子健的聘任关系,并且对其学位学历开展核查。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于"水博""水硕"现象的关注和讨论。
所谓"水硕"和"水博"通常指的是那些通过相对容易的途径,获得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这些学位可能来自学术要求不高、管理不严格的学校或项目,或者是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这些项目可以不用出国进行线上授课,甚至都不需要撰写毕业论文。
事实上,近年来留学市场状况频出,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中介机构利用海外某些学校"易录取、好毕业"的特点,提供从申请到毕业的"一条龙"服务。事实上,而大部分速成学历项目正是一些中介机构为这些人精心设计的"捞金"陷阱。在某投诉平台用关键词"留学"检索发现,截至目前相关投诉5000多条,其中多数与"退款难""虚假宣传"有关;用"学历"关键词检索,则投诉超过5万条。此外,为了逃避监管,不少中介以"无需辞职""网课就读""短期出境"等为宣传噱头,通过电商平台招揽生源,有中介直接用"寒暑假硕博"作为特定名词吸引关注。
那么,为什么海外留学市场问题频出?有业内人士表示,出现这种情况原因 有一部分是一些用人机构在选拔人才过程中片面强调学历背景,忽视实际工作能力,从招聘、任用到考核都缺少专业的评价。另一方面,想通过正规渠道获取高质量的学历并非易事。为了满足部分人"花钱买学历"的需求,机构在电商平台上,以"无需辞职""网课就读""短期出境"等为宣传噱头招揽生源,与部分海外院校构成了灰色产业链。让当事人上海外野鸡大学,获取"水博"、"水硕"文凭,完全偏离教育本质。
事实上,这样的留学服务不仅布满了"坑",到最后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比如临近毕业院校突然修改毕业门槛,论文辅导机构说需要另外交钱,说好的学位认证,因为学历含金量低,未获得官方机构认可最终办不下来......
针对海外留学变商业交易促成灰产链的事件,教育部曾多次发布关于留学中介的提醒。此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已多次对部分海外院校学历学位认证加强审查,据统计,自2024年7月以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已发布三批次加强认证审查的公告,共涉及28所国外院校。
"速成洋文凭"的泡沫为何总是戳不破?中介行业乱象丛生,监管如何破局?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今天在接受看看新闻Knews的采访时表示,对于"速成洋文凭"整治工作要根据不同性质进行分而治之。其中一类属于招生诈骗或者留学诈骗,就是花钱就购买野鸡大学的文凭,这类大学文凭实际上是得不到认可的,留学只是一个道具而已。消费者花钱读完之后并没有获得正规的文凭。熊丙奇提醒消费者,在选择留学机构的时候不要投机取巧,想着花钱就可以购买一张文凭,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弄虚作假的行为。
熊丙奇说,还有一些中介结构和国外的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在招生宣传时表示可以降低标准,声称"不要GPA,不要雅思托福,不要介绍信,只需要护照,10个月5万元人民币,就可以获得国家教育部认证的硕士学历。在培养过程中,这类学校也都是在放水,提供课程作业、实践练习、毕业论文等全流程服务。虽然学生最终拿到学历学位证书,但这些学位的含金量非常低,学生也学不到太多知识,这些学校的学历学位虽然目前得到了国内的认证,随着中国对海外学历认证的审查越来越严格,这些"速成学历"在国内的生存空间也将越来越小,漏洞很快就会被完全堵住。
在熊丙奇看来,这种花钱在海外"水"一个硕士、博士的做法已变成一种商业交易行为,而不是一个人的学术成长过程,完全偏离了学习教育的本质。扰乱了教育秩序,破坏了教育公平,还损害了官方认证机构的公信力。熊丙奇认为,社会应从根本上转变"唯学历论"的观念,重视个人能力与实际贡献,而非仅仅看重学历背景。同时,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需严格审查学历的真实性和含金量,避免"注水学历"带来的负面影响。
看看新闻记者: 彭晓燕 游玮 阮丽
编辑: 阮丽
责编: 彭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