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如今成功种出小麦,亩产294公斤。

为了治理沙漠,我国投入很大的财力物力,如今,治沙新思路逐渐取得成果。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治沙人员的努力下,种出了一片金灿灿的麦田

中国人果然自带种地天赋,沙漠种小麦,麦根锁风沙,惊得外国专家直呼“不可能”!



沙漠长麦田,天方夜谭变成现实

作为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每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升,妥妥的沙漠干旱气候,连仙人掌都很难存活,被称为“死亡之海”

这里的沙土盐碱含量高还不保水,大风一吹就是漫天风沙,沙漠随风而动,不断向外侵蚀土地,沙漠面积不断扩大。



为了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通过光伏治沙、生物治沙、特色沙产业标杆项目建设等方式,在沙漠周边建立“锁边”防护带,并不断拓宽巩固成效。

2024年11月28日,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合龙,划分试验田种植小麦,是锁边工程的重要一环。



实验团队在6400亩沙漠上种植小麦,当然,这些沙地最初根本无法直接种植,经过实验人员改良后,才成为种植小麦的“良田”。

首先,实验人员将牛羊粪、保水剂和固沙剂,按一定比例与沙子混合,让原本松散的的沙土,具有一定的定型保水能力

经过改造之后的沙土,既能存水存肥,还有利于小麦根系扎根,防风固沙和小麦生长两不误,流动沙漠变成千亩良田。



小麦种植必须要水,实验人员在沙漠地表下铺设了智能滴灌管道,确保每一滴水都能送到小麦根部,既满足小麦生长需要,又不浪费水源。

这种先进的滴灌方式,比传统灌溉方式,节水70%以上。在缺水的沙漠地区,如此巨大的节水量,确保了小麦种植顺利进行。



除了沙土改良和灌溉方式的改善之外,小麦的选种育种工作也是重中之重。新疆农科院经过多言科研攻关,培育出“新冬20”系列小麦,天生耐旱抗盐碱

在极端土地环境下,“新冬20”照样能顺利生长。播种时,依靠北斗系统导航的拖拉机,将麦种播到地里,相互之间的间距不会超过2厘米。



通过温湿度传感器监控,技术人员通过手机就可以了解土壤数据,调整水肥使用量,为麦苗生长提供最佳环境。

经过一系列努力后,塔克拉玛干试验田里的小麦亩产量,达到294公斤。可能很多人觉着,这个产量也就那么回事,并没有期望中那么高。

但大家要知道,全国小麦平均亩产也就390多公斤,沙漠里种植的小麦,就超过耕地小麦产量的70%,“沙漠变粮仓”不只是说说而已。



向沙漠要产量,解锁治沙新方式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境内不但有面积广阔的沙漠,而且这些沙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不断侵蚀周边土地扩大面积。

治理沙漠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多年来国家也投入巨量的财力物力来改善沙漠气候环境,改善沙漠及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



除了传统的种树种草来固沙防沙之外,还在沙漠边缘种植农作物,将沙漠变良田,塔克拉玛干沙漠成功种植小麦,就是典型代表,不过这并不是唯一的代表。

早在2018年,袁隆平技术团队就开始尝试沙漠种植问题,希望能将水稻种到沙漠里。直到2020年,该项目取得重要成果



该团队针对沙漠戈壁地区的独特环境,研究出更适合沙漠地区生长的抗旱旱稻。种植了超470公顷(7000多亩)水稻。

前有水稻种植成功,后有小麦亩产超预期,改良后的粮食作物在沙漠成功收获,给我国治沙工作提供新思路。

以往治沙纯粹靠投入,很难见到回头钱,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沙漠面积不再扩大,减少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危害。



以前是大量投入却没有直接产出,现在种植了粮食作物之后,就相当于治沙工作的一份收入。

我国有超过16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只要其中的一小部分,能在改良后成功种植小麦,就可以增加我国的“粮仓”,减少粮食对外国进口的依赖。



2023年,我国进口小麦1210万吨,如果沙漠种植技术成熟且能迅速推广,也许我国可以改变粮食进口的现状,摇身一变成为粮食出口大国

这就像当年的美国一样,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石油来满足需求,但后来页岩油开采技术越来越成熟之后,美国也从石油进口国变成石油出口国。



我国将沙漠治理好了,沙漠周边区域能种上小麦和水稻,也许也能复制美国石油的奇迹,从进口国变成出口国,赚钱之后又可以反哺沙漠治理工作。

这样的正向循环一旦定型,我国沙漠治理工作的实施速度,也将插上翅膀,通过更大的投入和更具前瞻性的科研工作,改善沙漠的恶劣环境。



日渐多水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可能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把沙漠和洪水联系到一起,就算是再敢想的人也不敢这样想,但这几年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还真发生过几次洪水

2024年7月,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又发洪水了,天山上的积雪融水流入沙漠腹地,裹挟的沙子让水流变成黄色,如一条巨龙在沙漠中蜿蜒前行。



30多年来,新疆年降水量不超过35毫米,季节性融雪形成的河流,就是干旱的沙漠能获得的最珍贵礼物,很多动植物借着这些水换发生机。

不过在当年5月下旬,塔克拉玛干迎来一场大降雨,短时强降雨让沙漠里出现洪涝状况,当地人直呼太神奇。



在这两年前,网上还传出骆驼在沙漠里游泳的照片,最开始大家以为是恶搞,后来官媒下场才证实真有此事。

2022年10月,塔克拉玛干的沙丘中,出现大量水泊,一些骆驼为了逃命,竟然要在水里游泳,可能骆驼也想不到,这辈子还能有游泳的机会。

当年7月,中石化位于塔克拉玛干的石油开采基地,也遭遇洪水冲击,整个基地还进入抗洪抢险模式,抢救被洪水淹没的设备。



塔克拉玛干的水开始多起来,并不是个例,在我国北方地区,很多以往干旱的地区,近些年都迎来了充沛的雨水。

曾经因为干旱而光秃秃的黄土高原,给黄河贡献了大量泥沙,这几年来地面上出现越来越多绿色,植被覆盖率明显上升

有了植被保护,水土流失状况有所改善,黄河都跟着受益,泥沙携带量减少河水比之前变清不少。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北方地区降雨比往年有所增加,气候变化也给地区生产生活带来改变,类似塔克拉玛干沙漠,干旱情况也有所缓解。

水源逐渐增多,再加上新技术应用,曾经的“死亡之海”也逐渐变得有生气,甚至还能种植粮食,变成我国的“新粮仓”



治沙奇迹,消失的毛乌素沙漠

很多国家都在喊着保护环境,但动真格的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治理沙漠恢复生态平衡,我国是认真的。

种草种树甚至种粮食来改变沙漠,这是我们的治沙手段之一,依托沙漠光伏工程构建的生态链,也在很多地方收获巨大成效。



我国治沙最成功的典范,当属毛乌素沙漠,这个曾经给周边地区带来巨大生态隐患的沙漠,如今已经从地图上消失。

曾经这里飞沙走石寸草不生,荒凉到没人认为能把这里的生态环境复原。当地人根据毛乌素的气候特性,选择了 耐风沙干旱的植物,在沙漠边缘种植。



多年努力下,毛乌素终于有了绿意,树苗的成活率也逐年提高,无法治理的沙地周边有了一条绿色长城,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几十年间,当地人在沙漠里植树种草,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沙漠里也逐渐开始出现农作物的身影。大片农田被开垦出来种植土豆,曾达到亩产上万斤的惊人数字



通过科学种植、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模式,毛乌素沙漠从荒无人烟的生命禁区,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之洲

想要成功治理沙漠,既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又要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发展需求,将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才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在大自然的伟力面前,人类个体的能量可能是弱小的,但当大家众志成城劲往一处使的时候,无论什么样的恶劣环境,都可以发生改变,人定胜天可从来都不只是一句口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