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里,略显固化的汽车高算力芯片领域正密布着战云。

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井喷,与此同时发生的是,中国用户对于智能化的要求日益提高,从早期的智能座舱再到后续的智能驾驶,用户的关注点也开始从发动机变速箱,转向了芯片和软件。

在这场变革之中,高通和英伟达成为了胜利者。高通的座舱芯片和英伟达的智驾芯片已然成为“高级”和“智能”的代名词,在当前英伟达的Orin-X智驾芯片和高通8295P座舱芯片已然是各大车企的旗舰级芯片配置。



盖世汽车的数据显示,2025年1~2月,英伟达Orin-X的装机量超过31万片,市场份额达到45.4%,遥遥领先于地平线、Mobileye等友商;智能座舱方面,高通的市占率超过77%。

不过,随着车市价格战以及全民智能驾驶辅助的普及,市场、技术变革下,高算力芯片迎来了格局重塑的契机。

近期的上海车展上,车联天下联合卓驭科技、高通和北汽集团,四方统统打造舱驾融合域控项目,并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量产。车联天下称,舱驾融合域控项目合作芯片采用高通QAM8775P,智驾伙伴为卓驭科技,符合跨域融合、中央计算等未来EE架构发展趋势系统。



车联天下创始人杨泓泽表示,车联天下的舱驾一体项目,符合跨域融合/中央计算等未来EE架构发展趋势,且系统方案极具性价比,可以满足20万元及以下车型性价要求,市场规模前景巨大。

高通对于智驾的染指并不仅限于车联天下的合作,此前,元戎启行与高通官宣技术合作,将基于高通骁龙8650芯片(SA8650平台),该平台将支持元戎启行推出激光雷达与纯视觉双技术路线,覆盖城区NOA、高速NOA及自动泊车等全场景功能,适配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型。此外,零跑近期推出的B10、B01车型也采用了高通的智驾算力解决方案。

除了高通外,地平线今年发布的征程6系列芯片也获得了多家车企的定点。

而在今年1月,英伟达正式推出了新一代高算力芯片Thor,但蔚来、小鹏两家大量使用英伟达Orin芯片的“老客户”并未出现在英伟达最新的合作名单之中。尽管仍有不少车企在选择英伟达,但其牢不可破的垄断地位,正面临着一波波后来者的冲击。



成本和价格,被认为是车企和供应链企业变革的一大原因。此前单片英伟达Orin-X芯片的价格接近万元,蔚来董事长、CEO李斌直言采购了不少英伟达芯片也花了不少钱,自研芯片能够省不少钱。

而今年开始,价格战延续以及全民智能驾驶辅助的风潮,使得车企对于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成本更为敏感。售价相对更加低廉的地平线、高通解决方案成为车企应对成本变化的新选择。

其次,在技术的进步之下,舱驾域控开始进一步融合。虽然舱驾融合很早就被提出,不少车企也宣称实现了舱驾融合,但更多企业的做法是将两颗或多颗芯片放在一个域控制器里,以此实现硬件的“融合”,抑或实现座舱与泊车等基础的辅助驾驶功能的融合,并未完全打通智能驾驶域和座舱域之间的“壁垒”。



以车联天下近期发布的舱驾融合域控项目为例,通过一颗高通SoC,可支持跨层记忆泊车、高速领航、城区领航等组合辅助驾驶功能,支持双联屏+HUD多屏显示、7.1.4 音效、3D 可视化、语音控制、主流音视频座舱应用的高阶座舱功能。

“这一方案有助于下一代智能车的整体架构迭代,还能为创新的应用场景和智能功能提供全新可能,有望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汽车智能体验。”卓驭科技代表齐贵宝说道。

舱驾融合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能够提升整车智能化的性能,同时相对分立的辅助驾驶和座舱方案,舱驾融合方案可以实现整车约30%降本。



而英伟达舱驾一体的计划更多押注在了最新的Thor系列芯片之上,但满血版、算力达到2000Tops的Thor却频频被传量产延期。小鹏汽车P系列和G系列产品的负责人就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过:“英伟达Thor还在延期呢,连个明确的SOP(标准作业时间表)都没有,要是2026年能造出来就不错了。”

另一方面,随着高通、车企自研的新一代芯片接连落地,英伟达在智驾芯片领域的领先优势正在缩小。

曾经英伟达在华最大的客户李斌说道:“去年蔚来创新科技日上我展示了1颗神玑芯片,今天我展示两颗,因为每台ET9上都有两颗。1颗神玑芯片抵4颗Orin X芯片,两颗抵8颗,单颗神玑NX9031和满血版的Thor-X在同一算力水平,比Thor-U早上车数月。”



近一两年来,国际局势变化莫测,此前由于疫情缺芯导致的停产、减产仍旧历历在目,车企也越来越重视供应链安全,越来越多的车企和供应链企业开始注重其属地化的供应链布局,在国内,这也给予了本土智驾芯片公司更多的可能性。而对于英伟达而言,技术、成本、乃至国际局势,都可能成为撬动它铁王座的影响要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