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国政坛的格局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和重大转折,联邦宪法保卫局正式将德国选择党列为极右翼组织。

目前选择党民调已升至第一,所以很多德国人对此事愤怒到了极点。

作为当前德国议会第二大党选择党拥有超过 100 万注册党员,并且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边缘政党。



宪法保卫局局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宣读那长达 1100 页的调查报告,报告核心指控包括煽动民众反移民情绪,破坏法治原则以及党内存在系统性极右翼倾向。

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的前身是成立于 1950 年的联邦宪法保护办公室,其核心使命就是防范任何威胁自由民主基本秩序的组织。

此次将选择党定性为极右翼,并非心血来潮的政治操作,而是基于长达五年的严密监控。



作为总理候选人,魏德尔提出了一系列极具争议的纲领。

要拆除全国风力发电设施重启核电站与燃煤电厂,以及大规模遣返移民。

她将风电斥为可耻的风车,声称其导致电价飙升和电网崩溃,而恢复传统能源则是拯救德国工业的唯一出路。

这些主张受到了部分受能源危机冲击的选民的支持。但反对者认为这是在开历史倒车,与全球绿色转型背道而驰。



魏德尔在图林根州演讲时,还将移民政策比作文化基因的污染。

更严重的是该党青年组织青年选择在社交平台上传播经过篡改的历史照片,将 1938 年水晶之夜的场景与当代难民营照片并列,还配文历史正在重演。

根据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法,被定性为极右翼组织后该党将面临全方位的监控。

任何超过 5 万欧元的资金流动都需向宪法保卫局报备。



党员的通讯记录可被依法截取,甚至连内部会议都可能被秘密录音。联邦议院还有权终止对该党的财政拨款。

目前选择党每年获得的议会补贴高达 1200 万欧元,这笔资金占其年度预算的 60%,一旦被切断,将对其组织运作造成毁灭性打击。

面对宪法保卫局的指控,选择党迅速启动了精心策划的反击策略。



党主席魏德尔在第一时间召开全球直播新闻发布会,向支持者宣称这是 21 世纪的是社民党联合绿党制造的政治白色恐怖。

并立即向科隆行政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暂停宪法保卫局的监控措施,并同步启动公民募捐计划。

两天内其官方网站收到超过 23 万笔捐款,总额超过 800 万欧元,创下德国政党单日募捐纪录。

更具震撼力的是选择党在东部三州发起了大规模街头抗议,超过 15 万名支持者举着捍卫言论自由,反对政治清洗的标语走上街头,部分激进分子与警察发生冲突导致 37 人受伤。



社民党总理朔尔茨在联邦议院发表紧急演讲,称选择党的意识形态与 1933 年的国家社会主义具有相同的基因缺陷。

前总理默克尔却保持沉默,现任党主席默茨则态度暧昧,既承认选择党存在危险倾向又警告政府不要重蹈魏玛共和国的覆辙。

这场危机正在重塑德国政党生态。最新民调显示,选择党的支持率在定性事件后不降反升,首次超越联盟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选择党正在从边缘抗议党向主流政党转型,其反体制形象反而成为吸引中间选民的磁石。



德国社会对极右翼的警惕,源于刻入民族基因的历史创伤。宪法保卫局的调查报告中,特别指出任何以种族优劣论为基础的政治组织,都是对人类文明的公然宣战。

这种集体记忆让德国在处理极右翼问题时,始终存在一种近乎偏执的警惕。

然而现实中选择党恰恰利用了这种历史禁忌将自己包装成新的受害者。

并且选择党精准捕捉到民众的焦虑,提出德国优先的经济政策,要求退出欧元区、恢复德国马克、对移民征收社会负担税。



这些看似极端的主张,在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成为部分选民眼中的救命稻草。

德国的这场政治风暴迅速演变为国际事件,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发表声明称将极右翼政党正常化的行为,比极右翼本身更危险,并暗示可能对德国实施民主盟友审查。

这场危机对欧盟一体化进程造成冲击,选择党明确主张德国退出欧盟,其崛起本身就是对欧洲一体化的挑战。

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领导人勒庞立即声援,称柏林正在发生的,是对所有欧洲民族主义政党的宣战。



目前这场政治较量已进入法律诉讼阶段,根据德国行政诉讼程序,科隆行政法院将首先审查宪法保卫局的定性是否符合法定程序,这一过程至少需要 6 个月。

如果选择党败诉,案件将上诉至联邦宪法法院,那里的9名大法官将决定最终走向。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德国政治格局已经发生不可逆的变化,传统政党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选择党所代表的民粹主义思潮,根植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分裂。



宪法保卫局的行动,体现了制度对极端主义的防御机制。而选择党的崛起,则暴露了代议制民主的深层缺陷。

德国能否在防范极右翼与保护政治多元化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检验其民主成熟度的试金石。

德国的案例为全球民主国家敲响了警钟,在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极右翼政党正在通过合法选举占领议会席位。



当主流政党沉迷于政治正确的话术游戏时,民粹主义者正在用直白的承诺收割民心。

在全球化导致的利益分化面前,任何制度都无法完全免疫于民粹浪潮。

德国的困境,本质上是所有后工业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

支持定性选择党的民众认为,这是捍卫战后秩序的最后防线。反对者则视其为民主制度的自我背叛。



这种分裂在代际之间尤为明显,60 岁以上人群中,62% 支持宪法保卫局的决定。而青年中有58% 认为这是政府打压反对声音。

传统政党必须要知道,选择党的崛起并非单纯的极端思想作祟,而是社会矛盾长期积累的爆发。



当数百万德国人感到自己的声音被议会忽视,当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陷入向下流动焦虑,极端主义就获得了滋生的土壤。

决定一个国家走向的,不是个别政党的兴衰,而是整个社会能否在冲突中保持理性对话的能力。

德国正在回答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如何在保护民主的同时,让民主制度本身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