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汽车”,股票代码:0175.HK)宣布,计划收购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氪”,股票代码:NYSE: ZK) 已发行全部股份。话里话外,透露着吉利汽车要私有化极氪、回归“一个吉利”的核心意思。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我们将审时度势、根据《台州宣言》精神,持续推动汽车业务整合,回归一个吉利,整合技术优势,提高创新能力、盈利能力,持续创造长期价值,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集团。同时我们仍将保持与美国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密切沟通与合作。”
表象之下,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这背后所映射出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逻辑,以及吉利汽车在《台州宣言》中所明确的战略方向。
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衍生出多种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分野,也塑造了几个各具特色的领先范式:有的车企选择“全栈自研、垂直整合”,自研电池、电驱、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在供应链和成本控制上建立起强壁垒,成为“技术全栈+产业链深耕”的代表;也有车企走“轻资产、高效率”路径,聚焦系统集成与用户体验,强调智能驾驶、软件能力和品牌构建,用“单点突破+效率模型”撬动市场,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这两种路径,一个重资产,一个轻组织;一个拼制造体系,一个拼生态整合,各有清晰定位和打法。
而今天的吉利汽车,正在试图走出“第三种可能”。吉利汽车的尝试,是“中间道路”的代表——不依赖于全链自研,但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平台;不极致聚焦单品,但在多品牌运营中谋求协同。尤其是此次对极氪的整合,昭示着吉利汽车未来发展战略的关键转向:从分散走向平台整合,从品牌扩张走向体系协同,从战术胜利走向战略重构。
其背后的核心在于三点:
1.平台化:以浩瀚架构、雷神(参数丨图片)电混等核心技术为中台支撑,服务多个品牌,既降低边际成本,又提升协同效益。
2.品牌生态:极氪定位豪华科技、领克主打潮流高端、银河与中国星面向主流用户,构建覆盖多元用户的差异化品牌矩阵。
3.组织重构:通过《台州宣言》明确战略统一与资源整合方向,逐步扭转过往多线作战、重复投入的问题。
这种打法,不依赖某项极致技术、也不走封闭式生态,而是试图在复杂体系中寻找有序高效——它的关键,不是造一辆更牛的车,而是形成一个能持续进化的“组织型平台车企”。
这是一条更难的路,也是一种更现实的尝试。
必须承认,吉利汽车所走的这条路,或许不如“全栈自研”的模式那样具备爆发式的红利,也不如“轻资产集成”的打法那般富有故事性和资本想象力,但却展现出极强的产业现实感。它既不依赖重投入实现技术垄断,也不诉诸爆款驱动营收跳跃,而是为传统整车企业,尤其是自主品牌,提供了一种“改造自身、以组织能力突围”的生存范式。
如果吉利汽车能够借助整合极氪的契机,打通技术中台、稳定品牌梯队,最终构建起“品牌前台 + 平台中台 + 组织后台”的三层架构,那么它有望成为最具中国制造特征的整合型新能源车企,为行业提供一个“去极端化”的成熟范本。
当下,中国新能源行业正处于深度洗牌期,不再有一劳永逸的“标准答案”。走垂直整合、全链自控路径的企业,能走多远,取决于其成本护城河能否撑起全球化布局;聚焦系统集成与软件驱动的企业,跑得多快,取决于其单点能力能否闭环为完整生态。
而吉利汽车,能否守住这条“中道之路”,在组织复杂性与技术协同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第三种可能”是否真正成立。
在一个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行业中,有人冲在最前,也需要有人稳在中腰。吉利汽车,或许正在为中国车企提供这样一个稳定、有机、可演化的“第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