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王近山将军作为《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近年来也算是热度很高,许多人都这个名字和王疯子这个绰号。
只不过和李云龙不同的是,王近山的军事生涯其实远不止一个少将或者中将,他曾作为八路军129师386旅副旅长、解放战争时期第三兵团副司令员。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王近山还曾亲自指挥过一个兵团,可谓是战功卓著,但1955年授衔时却仅获中将军衔。
这也令许多人好奇,为何王近山仅仅是中将军衔,指挥过一个兵团起码也是副兵团级,上将其实是有机会的。
02
第一个原因在于早期王近山在抗战时期的发展太慢,限制了他后来的发挥。
王近山1930年参军,1933年升任红四方面军93师师长,与陈赓(时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平级。
看上去红军时期军职并不低,但是相比较其他红四方面军上将来说,王近山在八路军时期的晋升就非常缓慢了。
比如许世友1933年任红九军副军长,抗战初期即任八路军旅长,虽然没有上任但是后来还是混到了主力旅长、山东军区二级军区司令员的位置。
王近山在抗战初期仅为八路军772团副团长(1937年),从级别上来说比许世友差了两级,1942年才升任386旅副旅长。
王近山在抗战中虽立下奇功(如韩略村歼灭日军“战地观战团”),但长期担任旅级职务,而同期其他上将已进入师、军区级别的指挥官了。
比如杨得志在1940年任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王近山在1944年才任新编第四旅旅长,可以说职务上升是比较慢的。
早期担任八路军主力旅的副旅长是一个优势,但是王近山在旅这个级别耽误太久了,其实应该很快转为军分区或者二级军区指挥官才能够有大的提升。
到解放战争时期王近山担任二野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第十二军军长,这个军职不算低也不算高。
根据1955年授衔标准:兵团司令员一般多授上将(如杨勇、杨得志);兵团副职则多为中将(如王近山、杜义德)。
这也是王近山最终确定中将的原因,兵团副职确实能上能下,有中将也有上将,但是王近山不具备上的功勋。
03
王近山的军功确实远超了一般中将。
比如抗战时期王近山歼灭日军观摩团,在襄樊战役中创造“刀劈三关”战术、淮海战役中领头进攻黄维兵团主力等等。
但是这些战功并未突破职务层级的限制,始终未能真正达到正兵团级,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指挥第三兵团,结果第五次战役却打得很差。
1953年王王近山回国后仅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等职,未进入大军区正职序列(如许世友任南京军区司令员)。
这也导致王近山最终失去了上将的机会,如果他能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优异回国后进入大军区正职序列,那么上将就是有机会的。
王近山因性格刚烈被称为“王疯子”,在战争中好像比较突出,但是作为一名上将来说其实是不够格的。
邓公其实就曾多次批评王近山的性格和作风,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王近山在中央高层中的地位。
后来王近山因为婚姻问题从军区副职务降到了农场其实就证明了邓公所言不虚。
正兵团级基本锁定上将,副兵团级多为中将,偶有上将也都是比较特殊有着特殊的贡献的,王近山奈何不符合这个条件因此只能屈居中将军衔了。
正如邓小平所言:“王近山有很大的战功,但军衔评定要讲大局。”
虽然只是中将,但是王近山的传奇生涯依旧为人津津乐道。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王近山恰是人民军队从“草莽英雄”向正规化转型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