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丁晓龙,海原县关桥乡麻春村人,海原县砂甜宝硒砂瓜合作社负责人。

  【创业故事】

  5月7日,眼看沙尘天气即将来袭,丁晓龙急匆匆赶到合作社,生怕大棚受到影响。妻子忍不住念叨:“这几年好不容易安稳下来,去年他又开始折腾,不仅种起了小番茄,还加入了‘帮帮团’,这人永远闲不下来。”

  大学毕业后,丁晓龙留在银川从事会计工作,成了一名城市白领。然而两年后,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家乡海原县关桥乡麻春村种西瓜。



每天一有时间,丁晓龙都会去地里看看。

  “我供你上大学,不是让你回来种地的!”面对父亲的震怒,丁晓龙坚定地说:“咱们的硒砂瓜品质一流,却卖不出好价钱,就是因为不懂市场。我想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

  2007年,回到家乡的丁晓龙开始帮村民卖瓜。他挨家挨户走访,终于联系到了第一个收购商。但由于经验不足,送去的瓜品质参差不齐,有的生有的熟。客户被他的真诚打动,最终收下了品质较好的部分。“虽然亏了钱,但乡亲们的收入一分都不能少。”丁晓龙拿出自己的积蓄,垫付给了村民。

  “只有种出好瓜,才能卖上好价。”第二年,丁晓龙和乡亲们一起钻研种瓜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麻春村的硒砂瓜迎来大丰收,品质和个头都远超往年。丁晓龙积极开拓市场,成功在四川找到了大客户,为关桥硒砂瓜打开了首个省外销路。

  2014年,丁晓龙成立了海原县砂甜宝硒砂瓜合作社,并注册了“宁砂宝”硒砂瓜商标。“品牌效应很重要,这为我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说。

  2017年,借助海原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的支持,丁晓龙建立了村级电商服务站。次年,服务站网络销售额突破80万元,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电商的成功让农户们对硒砂瓜产业更加充满信心。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9年开始,我们经历了不少波折。但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危机反而让我们变得更强大。”丁晓龙感慨道。



丁晓龙在田间劳作。

  2019年7月,全国西瓜市场滞销,海原县硒砂瓜价格暴跌。为了不让瓜农受损,丁晓龙坚持按市场价收购了1800多吨硒砂瓜,涉及250户农户,其中132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农户挽回至少180万元的损失,而他自己却承担了80多万元的亏损。

  2022年,海原县调整产业结构,推行“绿色农业产业+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丁晓龙带领合作社转型种植西甜瓜,并成立海原县振兴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和现金入股,30户社员共入股190亩土地,注册资金63.7万元。合作社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目标,联农带农1.5万亩,建立绿色基地5000亩,带动周边3个行政村的发展。入股的农户不仅能参与种植、学习拱棚种植技术,还能获得分红。

  2024年,丁晓龙在考察市场后,联合6个村集体和1个合作社发展小番茄产业。他专门聘请技术员指导种植,确保品质。关桥乡的小番茄迅速走红,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同年,海原县试点“本土+外援”人才帮帮团模式,在6个村先行先试,通过导师帮带、技术指导等方式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丁晓龙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一年过去,在丁晓龙等“帮帮团”成员的帮助下,6个帮扶村就近解决劳动力就业4600余人次,实现产业收入290余万元,带动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益突破4200万元。“我是农民的儿子,最惦记的就是农民的发展。‘帮帮团’正合我的心意,我必须全力以赴。”丁晓龙说。

  【点睛之句】

  一路走来,丁晓龙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的真谛,展现了新时代农民企业家的情怀,凭借着农民特有的韧劲和不懈的学习精神,带领农户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乡亲们说】



海原县关桥乡组织委员李娟。

  海原县关桥乡组织委员李娟:丁晓龙作为全县返乡创业青年代表,在农业产业发展和联农带农中闯出了一条“新路子”。我们期待更多青年人才,以“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赚”的实干精神,投身乡村建设。



海原县关桥乡麻春村村民王艳。

  海原县关桥乡麻春村村民王艳:丁晓龙不仅带领我们共同发展,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他常说“要为乡亲们蹚出更多致富路”,这句话一直鼓励着我们为家乡振兴贡献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