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隐身战机的横空出世,让中国空军跻身全球顶尖行列。然而,五代机的“光环”背后是高昂的成本与产能限制。2025年数据显示,歼-20年产量虽突破100架,但单价高达1.2亿美元,且生产线需优先保障隐身涂料、高端航电等核心部件的供应。
反观歼-10C,凭借成熟的俄制AL-31FN发动机和国产化生产线,单机成本仅4000万美元,年产量可轻松突破50架——这相当于用一架歼-20的预算,换来三架歼-10C的火力覆盖。
更现实的是,中国空军仍有数百架歼-7、歼-8二代机亟待替换。这些老旧的“空中铁骑”面对现代空战几乎毫无胜算,而歼-10C的生产线已累计交付700余架,后勤体系成熟,可快速形成战斗力。
歼-10C的定位远超传统中型战机。它搭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达200公里,配合霹雳-15超远程导弹,能在敌方射程外发起致命一击。2025年巴铁空战中,歼-10C凭借这一组合,37公里外锁定印度阵风战机,迫使对方狼狈撤退,彻底打破“四代半神话”。
不仅如此,歼-10C还实现了从“空优”到“多用途”的华丽转身。其11个外挂点可灵活搭配激光制导炸弹、反辐射导弹甚至鹰击-91反舰导弹,既能护航轰-6K突防,又能单独执行对地精确打击任务。
相比之下,歼-20因隐身设计限制,外挂武器会大幅增加雷达反射面积,实战中更多承担“踹门”角色,而歼-10C才是战场上的“万金油”。
现代空战早已不是单机对决,而是体系博弈。歼-20虽强,但数量有限,难以覆盖广袤的国土防线。
歼-10C与歼-16、歼-20形成的“三剑客”组合,恰恰弥补了这一短板:歼-20负责撕开敌方防空网,歼-16化身“炸弹卡车”倾泻火力,而歼-10C则凭借高机动性和低成本,承担日常巡逻、快速反应等高频次任务。
这种分工在南海对峙中尤为明显。面对美军F-35的频繁挑衅,歼-20因维护复杂难以全天候部署,而歼-10C可依托沿海基地快速升空拦截,配合空警-500预警机,形成“发现即锁定”的威慑链。
歼-10C的性价比优势,在出口市场同样得到验证。伊朗、伊拉克等国放弃采购F-16,转而青睐歼-10C,不仅因其价格仅为F-16V的三分之二,更因中国提供“量身定制”的升级服务——从雷达频段调整到导弹兼容性优化,彻底摆脱西方技术钳制。
反观印度,耗资88亿美元引进36架阵风战机,却因法国拒绝提供远程导弹,实际战力大打折扣。而巴基斯坦采购的30架歼-10C,仅用数月便形成战斗力,在克什米尔对峙中逼退印军,成为“小国逆袭”的典范。这种“即插即用”的可靠性,正是大规模列装的核心底气。
当然,歼-10C并非完美。其单发设计导致挂载能力稍逊于F-16,且缺乏隐身性能。但中国空军的需求从来不是“单项冠军”,而是“综合最优解”。
随着国产WS-10发动机产能提升,未来歼-10C可全面换装国产动力,进一步降低成本;若加装保形油箱或隐身涂层,甚至能逼近“准五代”水准。
正如F-16服役40年仍是美军主力,歼-10C凭借模块化设计和持续升级潜力,完全可能服役至2040年。当六代机时代来临,它或许不再是天空的主角,但必定是中国空军崛起路上最坚实的“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