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第一人”范仲淹,出将入相,既能戍边打仗,又能挥笔著文。

他是毛主席心中,“办事而兼传教之人”的代表。

这位北宋文官,究竟是怎么坐稳文武双全天花板的?



毛主席眼中的“复合人才”

1913年,二十出头的毛主席在《讲堂录》笔记中,留下了一句让人记忆深刻的评语:

“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

什么意思?简单讲,就是说韩琦、左宗棠是能“干实事”的人,而范仲淹、曾国藩不仅能“干实事”,还能“传播思想、教化人心”。

范仲淹到底厉害在哪,能得到主席如此盛赞?

从“办事”角度来看,范仲淹的功绩是实打实的:

阻击西夏,力挽边境危局;主导“庆历新政”,试图改造北宋臃肿体制……



从“传教”来看,范仲淹更是立德立言的典范。

他一生清廉自持,刚直不阿,仕途坎坷,多次遭贬。

但恰恰是在一次次流放贬谪中,他以身作则,挺起了北宋士大夫的精神脊梁。

他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芳千古,这是他一生行事的准则,更成了千百年来士人理想人格的模板。

青年时期的毛主席,就将范仲淹视作“既能办事,又能传教”的楷模。

而回望毛主席的一生,不也正是一直在追求“办事”兼“传教”,并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吗?

范仲淹对毛主席的深远影响,不言而喻。



能打仗的文人

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从“抑侥幸、精贡举”到“修武备、厚农桑”。

十条改革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条条扎根问题核心,敢动官僚集团的利益。

虽然后来被保守派掀桌子撤了职,但他的思路却成为了王安石变法的蓝本。

想当文武双全的“宋朝第一人”,光会读书不行,还要能打仗。

庆历年间,西夏大军压境,宋仁宗一时也不知谁能稳住西北局势。

于是就把两张王牌派了出去:一张叫韩琦,另一张叫范仲淹。



范仲淹到延州后,上来就是一套组合拳:

修城、屯田、练兵、点将,一手抓战略,一手抓后勤。

他根据敌我形势,革新军队编制,重置作战方略,推行“将兵法”。

在他的积极防御方针下,很快稳住了军心,扭转了战局。

西夏军队内部,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

而边地百姓的歌谣则唱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忧君、忧民、忧天下

自步入仕途以来,范仲淹始终刚正不阿、敢于直谏。

朝政有过失,无论面对的是皇帝还是宰相,他绝不屈从沉默。

即便是在为母守丧期间,依然“未忘天下之忧”,含悲写下《上执政书》,直陈国政弊端。

也因为敢说真话,他仕途“三上三下”——三次被召用于朝,又三次遭贬谪。

第一次是刘太后垂帘听政,他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宋仁宗;

第二次是宋仁宗废掉了没有过错的郭皇后,他又上书反对;

第三次他绘制《百官图》,反对当时的宰相吕夷简任人唯亲。



三次遭贬,也没能令范仲淹就此保持沉默。

正如他在《灵乌赋》中所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他不仅为君忧,更忧国忧民,心怀天下。

《岳阳楼记》并非装腔作势,而是经历过三贬三提之后的肺腑之言。

不管在哪个州当官,他都是真心实意地在为老百姓干实事。

在苏州治水,疏河导湖,建“范公堤”;

在饶州,奏请免除贡茶,惠及万家;

在青州,他把200公里外的交税规定改到本地,减轻百姓奔波之苦……

他在苏州买到了风水宝地,也不舍得建私宅,而是捐出来办学育人,培养了大批人才。



仁宗皇祐四年,范仲淹自青州调任颍州,带病上任,行至徐州,不幸病逝,朝野震悼。

他曾任职之地,百姓纷纷建祠画像追念缅怀。

范仲淹的一生,布衣之时是名士,州县任职为能吏,驻守边疆成名将。

无论诗文才情、品格修养,还是人生历程,都是当之无愧的“宋朝第一人”。

从青年时期就视范仲淹为榜样的毛主席,也与范公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这样“腹中有甲兵,胸中有诗书,心中有百姓”的人,能拥有他们,是国之幸、民之幸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