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视频

在兰州七中小巷南侧路口,一把红伞、一个安全锥桶、一辆铁皮小车,构成了一个简易却充满温情的修鞋摊位。70余岁的陶来勤老人,拖着因残疾而行动不便的身躯,在这里默默坚守了25年。寒来暑往,岁月更迭,他的修鞋铺不仅是修补物品的地方,更成为了社区居民心中的“温暖中转站”,承载着无数动人的故事与深厚的邻里情谊。

凭借手艺在兰州立足

陶来勤的人生经历充满坎坷。13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破伤风,因未能及时治疗,无情地夺走了他的右腿,年幼的他不得不接受截肢手术。在老家平凉,父亲以在村子的集市上修鞋为生,年幼的陶来勤被父亲的一举一动耳濡目染,也对修鞋这门手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40多岁时,他正式学习修鞋技艺,将这门手艺铭记于心。46岁,陶来勤戴着义肢来到兰州打工,先后在工厂做饭、看大门,辗转于多家福利厂。然而,随着厂子陆续倒闭,50岁的他,毅然选择以修鞋谋生,凭借自己的双手,努力在这座城市站稳脚跟。

起初,陶来勤在兰大附近摆摊,一摆就是13年。在那里,他与周边的居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来,根据相关管理规定,他的摊位迁至七中小巷南口。尽管换了地方,但老顾客们依然四处打听,找他修鞋、唠家常。考虑到小巷西侧划定了停车位,对摊位存在安全隐患,交警特意拿来安全锥桶放置在摊位旁,既提示车主此处无停车位,也为陶来勤的安全增添了一份保障。

小摊位变身“温暖中转站”

记者来到摊位采访时,陶来勤刚出摊不久,随后陆续有居民提着鞋子、包包等物品前来寻求帮助。只见他一会儿专注地修鞋,一会儿灵活地缝补衣物,4元、6元、10元……一笔笔零散的收入,是他辛勤劳动的回报。临近中午,烈日当空,阳光直射摊位,陶来勤的一声求助后,附近的环卫工便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帮忙撑起遮阳伞。

午后,附近学校放学,摊位前的生意愈发红火。一位家长拿着孩子的眼镜包,焦急地请求更换隐形拉链。这个眼镜包样式精美,但拉链损坏后安装难度大。陶来勤没有丝毫犹豫,低头仔细查看,在家长的协助下,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成功将拉链安装好。而在此过程中,小小的修鞋摊瞬间变成了信息中转站和便民服务站。等待修鞋的市民围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孩子近视的预防及补救问题;两位大姐放心地将家中的物品寄存在摊位,等待联络人前来取走。在这里,邻里之间的互助与交流自然流畅,温馨和谐的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人。

简单平凡的生活,却处处暖人心

忙碌到午饭时间,陶来勤才终于有时间停下来,用毛巾擦擦满是老茧的手,准备喝水吃饭。老人每天早晨起床洗漱后,都会为自己泡一杯浓浓的茉莉花茶,“我们年纪大了,就喜欢喝这种浓茶,喝了白天不瞌睡,要是哪天不喝,我还觉得没精神!”然而当日早上,因时间紧张,他10时才匆忙出摊,连一口水都没顾上喝,便一直忙碌到中午。从包里掏出的塑料袋中,装着的便是他的早午饭——两个煎蛋夹在大馒头里。“吃得嘴巴干了就喝口茶,香得很!”陶来勤笑着咬了一口馒头后向记者说道。摊位上还摆放着不少小广告,这些打广告的人都是他的老顾客。每天到午饭点,小饭桌的老板都会贴心地给他带一份饭菜;快到晚饭时,偶尔也会有“熟人”给他送来一些可口的食物,这份来自邻里的关爱,让老人的生活充满温暖。

陶来勤回忆起2011年自己因腰肌劳损突然晕倒在地的场景,当时多亏附近的几位农民工及时将他送往医院。康复医院了解到他的特殊情况后,为他提供了免费治疗,这份雪中送炭的恩情,让他至今难以忘怀。“我一个人生活,无儿无女,小区里的都是‘熟人’,有一次我病得严重,有几位好心人给我送米送面,我想给钱,他们说什么都不肯收。”说起这些,老人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穿着习惯也在改变,这给陶来勤的修鞋手艺带来了新的挑战。“现在的人都不怎么穿皮鞋、高跟鞋,活儿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便是运动鞋开胶缝合、换拉链、包包缝线之类的活儿。”尽管如此,陶来勤依然坚持着。

陶来勤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他笑着说:“现在能自食其力,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和他们聊天很快乐。”在这小小的修鞋摊上,陶来勤用自己的坚守与善良,编织着社区里的温暖故事;而社区居民也用关爱与支持,回馈着这位七旬老人。多年来,这一方小小的天地,成为了城市中最温暖的角落,不仅诠释着人间真情与邻里互助的美好,也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人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晓婧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兰州晚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