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古镇的三桥非常适合拍照打卡,有网友拍摄的一条三桥视频点赞量达到440余万”“现在面馆每天能卖出三四百碗面”。
当前,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提出,“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业态融合、产业集聚”“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
浙江湖州双林镇正以“文化为魂、美食为媒”,探索文旅消费与当地经济的融合新路径,在浙北消费版图上解码共同富裕的“流量密码”。
文旅消费新场景解锁古镇流量密码
春夏之交的双林,鸟语花香,双林古镇景区也迎来大批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
日前,笔者从杭州出发,驱车北上,1个多小时就到达双林古镇。青石拱桥上往来游客与水中桥影相映成趣,暖阳映照下勾勒出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有摄影爱好者选好位置调试无人机捕捉“桥影卧波”的浪漫。
双林古镇“三桥并列”景观
走在古镇景区内,青石板路与蜿蜒河道交织成网,21座明清古桥星罗棋布,串联起这座“古桥之乡”的千年文脉。万元桥、化成桥、万魁桥以“三桥并列”的奇观闻名遐迩。“三桥横跨于同一条河道之上,相距不足400米,桥体总长均超过50米,气势恢宏,如长虹卧波,吸引许多游人前来打卡。”双林镇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最近几年,随着一系列文化重塑项目的启动,坐落在双林镇万元桥畔的分水墩,通过精心改造焕发新生。“我们深挖本地文化,在这座承载着百年记忆的古墩上恢复一亭一塔(塔基)以作纪念,将旧址赋予了全新内涵。”双林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九曲桥的增设更是将水镜寺、东岳庙两岸紧密相连,让游客能漫步桥上东望文昌阁,西眺三桥,欣赏大运河畔的江南美景。
“游客推窗即可见三桥风景。”双林古镇还创新推出了沿河社交经济业态,为商家找到了流量密码。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双林古镇接待游客近12万人次。
自双林古镇文化街区改造项目启动以来,该镇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建设和业态招引齐头并进。截至目前,已招引业态26个,“凤凰小镇”项目在2024年全省乡村旅游“五创”行动主题活动中成功签约,成为湖州市唯一入选的项目。
传统美食经济激活城乡消费新动能
随着长三角地区“微度假”热潮持续升温,来自杭州、上海等地的旅游团队陆续涌入双林镇。中午11时30分许,镇里各面馆迎来消费高峰。
位于爱国路和沈河坊交叉处的阿东面馆已有顾客排起了长队,“他家生意特别好,这个时间段来排队是常事,尤其是节假日,甚至要排队半个小时以上。”一位前来就餐的人说道。
还没进入面馆,远远地就闻到面条食材的香气裹挟着小麦粉的天然芬芳扑面而来。顾客张女士住在面馆附近,她是这里的老顾客,“我最喜欢店里的肚丝面、牛肉面,店里的独特时令浇头,让我每次来都能尝出新意。推荐外地游客品尝一下虾爆鳝丝面和酥肉面。我女儿现在定居苏州,每次回来都要到这里吃上一碗面。”
55岁的面馆老板钱晓东和爱人正演绎着传统面艺的现代传承。他专注把控秘制浇头的火候节奏,其爱人则执掌着沸腾的面锅,两人穿梭于氤氲蒸汽间,一碗碗不同口味的面从这里端到顾客面前,“开店将近7年了,如今每天能卖出300多碗浇头面。”钱晓东笑着说,很多顾客都是奔着食材新鲜、面的味道好来的,“每天早晨6点我到店里营业,爱人去市场选食材,比如,鱼、肉和青菜都是她精挑细选的。很多人都是老顾客,也有许多顾客是慕名而来。”
阿东面馆内,钱晓东与爱人在后厨忙碌
阿东面馆每天早晨6点营业,下午1点闭店,店里的生面条都是由专业供应商加工,闭店后他和爱人便开始准备制作浇头所需的食材。“未来,我会继续专注做好每一碗面,旁边的小伙是专门来学习做面的,我也会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爱上双林面的味道。”
值得注意的是,为持续扩大“双林好面”品牌影响力,当地创新推出数字化美食地图。游客通过小程序不仅能实时查看各面馆的坐标定位,还能了解每个店的特色面品推荐。这些承载着匠心与乡愁的面碗,正通过舌尖上的美味,将江南水乡的饮食哲学传递给八方来客。
不仅如此,双林镇的子孙糕也是许多游客喜欢的特色小吃,镇里的虹桥糕点店铺主理人姚水凤已被认定为双林子孙糕制作技艺区级非遗传承人。自2020年获认证以来,她始终坚守传统工艺,如今,这份浸润着吉祥寓意的糕点,已成为游客慕名打卡的必备伴手礼。
双林名点——子孙糕
文旅消费,让脚步丈量文化厚度;传统美食,用味蕾品味岁月温度。“下一步,我们将深耕‘文旅+美食’融合经济,铺就一条共富新路径。”双林镇相关负责人说。(张恒金 胡月梅 江箫 马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