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受近期干旱天气影响,宾阳县和吉镇出现不同程度干旱,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为应对旱情,该镇党委、政府迅速组织干部群众打响抗旱保耕攻坚战,从干渠清淤到调度引水,从长效管护到长远规划,为近2万亩的春耕生产筑牢“防护堤”,全力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米袋子”。
护渠突击队在传递沙袋堵漏水口。石燕妮摄
“周边乡镇都盼来了甘霖,可咱们这儿却滴水未沾,这庄稼可咋种哟!”和吉镇新平桥村村民陈耀恩叹息。宾阳县和吉镇作为六冯灌区末端,一直依赖上游提水灌溉,自2024年10月至今,全镇仅有零星降雨,两大骨干灌溉渠道断流长达5个月之久,12座小型水库蓄水量仅剩6.7万立方米,1.4万亩稻田干涸板结。面对旱情,当地党委、政府果断决策,12座水库闸门全开,同时组织号召群众农用车拉水,发动干部群众5000余人次累计完成32处抽水池除险加固、24公里毛细水渠修缮和清淤疏浚工作。
护渠突击队在调试抽水设备。石燕妮摄
六冯电灌工程于1967年投入使用,曾是当地的水利“动脉”,灌溉着和吉镇近1万亩的农田,后因各种原因,逐渐荒废。此前,当地党委、政府成立170余人的“护渠突击队”,实施跟进水量、清淤阻工、物资短缺等难题。大邦社区党总支书记庾中正带头钻进涵管清淤,狭窄管道内碎石、淤泥不断。“党员干部不带头,群众怎么信服?”他们抹着脸上的泥浆说。现场15台挖掘机挥舞着巨大的机械臂日夜不停地作业,拆除占道棚房4处,清理垃圾30余吨,破拆阻水墙3处,5.5公里的渠道逐渐恢复畅通,为干渠通水按下“快进键”。清淤打通了渠道“血栓”,但水源短缺仍是难题。当地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宾阳县水利局启动了2台大型抽水设备24小时不间断作业,同时积极争取市水利局从桂中治旱工程调拨3台抽水设备紧急支援,全力将水流压往六冯茂凌三级干渠,让干涸的土地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
护渠突击队在打捞堵塞水渠垃圾。石燕妮摄
水润民生,利在千秋。和吉镇在现有水利设施基础上,持续深化管护体系。将100余条大小水渠纳入常态化管护,定期清淤修缮,扩大“应急蓄水池”规模,改造3处废弃水塘提升极端天气下水资源的储备能力。着眼中小河流治理,积极推动驼山江、燕山江2条中小河流尽快纳入县级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全面提升全镇抗旱减灾能力。(班昊 石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