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话说赤壁一场大火,烧得曹操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刘备趁势南下,连取零陵、武陵、桂阳三郡,兵锋直指长沙。

此战非同小可,镇守长沙的韩玄麾下,既有老将黄忠挽弓射雁,又有猛将魏延蛰伏城中。



奇怪的是,关羽兵临城下时,韩玄竟放着魏延不用,硬是让年近六旬的黄忠出城迎战。

这是怎么回事呢?

韩玄有眼无珠,错把猛虎当病猫

韩玄此人,暴虐多疑,在演义中虽笔墨不多,却是个十足的“人才绝缘体”。



关羽兵临长沙时,他手下能叫得上号的将领,唯黄忠、魏延二人。可这位太守的用人之道,堪称“反向点将”——先派管军校尉杨龄迎战。

这杨龄何许人也?书中不过一笔带过,说他“率一千军马飞奔五十里”,结果与关羽交手不到三合,便人头落地。

韩玄为何舍魏延而用杨龄?只因他心中压根不知魏延之能!



魏延投奔韩玄前,曾在襄阳城下演过一出“单骑献城”的豪戏。彼时刘备携百姓南逃,魏延率数百士卒砍翻城门,高呼:“刘皇叔速入!”若非文聘拼死阻拦,襄阳早归刘备。

此战魏延从清晨杀到午后,部下尽丧仍孤身突围,足见其勇猛果决。可这般人物到了韩玄帐下,竟成了无名小卒——韩玄既不知其过往,更不察其才干,只当他是寻常降将。



更讽刺的是,魏延投靠韩玄时,为避襄阳旧事,隐姓埋名低调行事。韩玄若稍有识人之明,稍加盘问,必能察觉端倪。可惜他暴戾昏聩,终日只知苛责下属。

魏延心高气傲,见韩玄轻贤慢士,索性藏锋于鞘。一主一将,互看两厌,这才酿成“猛虎困于樊笼”的荒唐局面。

魏延暗藏反骨,岂肯为仇敌卖命?



若说韩玄不识才是一层因果,魏延的“不忠”才是真正的伏笔。

细看演义脉络,魏延早对刘备“暗送秋波”。

襄阳献城虽功败垂成,却已暴露其心迹:宁做刘备帐前卒,不当曹操座上宾!他兵败投韩玄,实为权宜之计。



长沙城头烽烟起时,魏延心中所想,绝非如何退敌,而是如何献城——此等心态,怎会主动迎战关羽?

更有一处细节耐人寻味:韩玄欲杀黄忠时,魏延突然暴起,一刀斩了韩玄,高呼:“黄汉升是我们长沙城的镇城之宝,杀之自取其祸啊!”

此言看似忠义,实则句句为投刘铺路。他早算准时机,只待韩玄与关羽两败俱伤,便夺城献功。如此心机,岂是甘为他人作嫁衣之辈?



反观黄忠,却是另一番光景。老将军虽知韩玄残暴,却恪守“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古训。与关羽大战三日,先射盔缨还恩,后马失前蹄受义,将武者风骨展现得淋漓尽致。韩玄用黄忠,恰似握着一把双刃剑——能伤敌,亦能伤己。

诸葛一语道破:反骨二字定乾坤



魏延的“不忠”,早在诸葛亮的法眼中现了原形。

长沙城破后,魏延押着韩玄首级拜见刘备,不料诸葛亮厉声喝道:“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

此言虽为小说家笔法,却暗藏因果——魏延对韩玄的背叛,本质上源于“利己”二字。



他救黄忠、杀韩玄、献长沙,看似义举,实为攫取政治资本。

若他真为忠义之士,何不在韩玄派杨龄送死时便挺身而出?何不在黄忠与关羽僵持时早做调停?偏偏选在韩玄众叛亲离之际出手,不过是想让刘备看见:“若无我魏延,长沙安能易主?”

结语



忠奸难辨时,人心即战场。

长沙一战,看似关羽与黄忠的“双雄会”,实为魏延的“独角戏”。

韩玄至死不知,自己麾下藏着一匹随时反噬的狼;诸葛亮一见魏延便心生杀机,恰是因他看透了这“反骨”背后的算计。



读演义至此,不免深思:若韩玄能识魏延之才并重用之,长沙战局是否另有乾坤?若魏延早遇明主,是否还会背负“反贼”骂名?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诸位看官,乱世之中,究竟是“良禽择木而栖”为善,还是“忠臣不事二主”为高?

欢迎评论区煮酒论英雄,友善交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