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溶液全解析

化学世界丰富多彩,而溶液作为其中重要的一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就带大家深入了解初中化学里的溶液知识。

一、溶液的定义

溶液,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我们冲糖水喝,把糖放入水中,搅拌后,糖消失在水中,整杯水都变甜了,此时得到的糖水就是一种溶液。这里,糖是被分散的物质,水是分散其他物质的介质 ,糖和水混合形成了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也就是溶液。再比如,我们把食盐放入水中,得到的食盐水同样是溶液。

二、溶液的组成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像前面提到的糖水,糖是固体溶质,水是液体溶剂;再如我们给水里通二氧化碳,得到的碳酸饮料,二氧化碳气体就是溶质,水是溶剂。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但有一种特殊情况,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水通常被当成溶剂。比如酒精和水混合,一般我们把水看作溶剂,酒精看作溶质 。而且,一种溶液中可以有多种溶质,溶剂却只有一种。

三、溶液的特征

1,均一性:溶液各部分的性质完全相同。就拿前面的糖水来说,不管你从杯子的上面、中间还是下面取一部分糖水,甜度都是一样的,密度等其他性质也完全相同,这就是溶液均一性的体现。

2,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或析出固体。还是以糖水为例,只要不改变温度、不蒸发水分等外界条件,糖水就会一直保持均匀的状态,不会出现糖和水分开,糖沉淀到杯底的情况。

四、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比如在一定温度下,往一杯水里不断加食盐,加到一定程度,食盐不再溶解了,此时这杯食盐水就是该温度下食盐的饱和溶液;如果继续加水,或者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食盐了,那就变成了不饱和溶液。而且要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比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它的溶质含量比较少,其实是稀溶液 。

五、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 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以及温度等。比如,在相同温度下,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度比食盐大,这是因为溶质本身的性质不同。而对于大多数固体物质来说,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像硝酸钾;但也有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比如食盐;还有极少数物质,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比如氢氧化钙 。

溶液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我们日常喝的饮料,到农业上给农作物施肥配成的溶液,再到工业生产中的各种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都离不开溶液的知识。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介绍,能对初中化学里的溶液有更深入的理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