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七七,前美股上市公司市场总监,深耕母婴行业12年了,努力工作的同时和13岁的儿子“糖球”斗智斗勇。育儿和教育的路上,咱们一起切磋吧~
后台有妈妈焦虑地来问:七七,我总是控制不住和孩子生气。有人说这样对孩子特别不好,到底怎样才能变得情绪稳定呀?
这样的提问我收到了五六条。最近一段时间,“情绪稳定”的风不知道怎么就吹到了教育圈,很多亲子号都在鼓吹“要当个情绪稳定的妈妈”,仿佛人一旦当了妈,就不能再有脾气,也不能有负面情绪。
我其实有一个朴素的疑问,这样说的“育儿专家”们,真的自己带过孩子吗?
毕竟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有太多让人抓狂的瞬间:
你以为他在写作业,实际他在抠手指头;
你以为他在看书,实际他在床上翻跟头;
你说了好几遍让他把书桌收拾一下,一个小时后你过去看还是一团糟;
新买的橡皮带去学校回来就都变成小块;
书包里永远有一堆小纸条;
新穿的衣服,一天就搞成乞丐服……
养个这样的孩子如何能让当妈的情绪稳定?妈妈是人不是神,我甚至每天都在自己暗暗运气,一遍遍地告诉自己,这是亲生的亲生的。
这场对妈妈群体的大型PUA,真的是时候停一停了。
01
要求妈妈情绪稳定,本质是一种霸凌
讨论到“当妈是否需要情绪稳定”的话题,我想先讲讲之前很火的某育儿文里的故事:
一个家庭长期是“严母慈父”配置,妈妈负责管教、爸爸负责宠爱。
妈妈情绪激动时常会对孩子发火,爸爸觉得她“对孩子太凶”,孩子也更亲近爸爸。
一次,孩子妈妈正在陪孩子写作业,看孩子写得不好说了几句,小姑娘“哇”地就哭了。爸爸听到直接冲过来维护女儿,和妻子吵了起来。
吵到最后,妈妈直接说:“以后作业你带着她做”
“我带就我带啊!”爸爸说。
图源:日剧《母亲》
姐妹们猜猜,后来发生了什么?
不出所料,就和黄渤的电影《晴天》里那个崩溃的爸爸一样,这个爸爸也陷入了“谁辅导孩子写作业谁发疯”的魔咒里。
他开始吼骂孩子,开始拍桌子甚至摔东西。他和孩子妈妈崩溃地说:“几道题的作业,拖了4个小时,一会儿玩铅笔一会儿画小人儿,就是不写!不写!不写!”
可以说,这个爸爸经过实际体验,终于明白了自己妻子的痛处。
事实是,很多爸爸之所以能在孩子面前这么多年“好脾气”,是因为育儿中所有崩溃的部分,都被妈妈承担了。
一个家里,谁“情绪稳定”,常常不是因为这个人修养更高,而是因为他在家庭的鸡毛蒜皮中承担的更少,没有被放在风暴中心。
那些表面上情绪稳定的爸爸、长辈、专家,往往是因为他们在育儿这场持久战里根本没上过前线。
他们从不需要面对孩子磨蹭的每一分钟、哭闹的每一次夜晚、不吃饭不写作业的每一次斗争。 他们只是站在场边,用冷静语调评判那个最疲惫的人——孩子妈妈:“你不应该这样。”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这种冷血的评判,带着赤裸裸的优越感。
我觉得,对这种行为建议统一一个处理方式:你行你上,谁干谁老实。
02
放弃“情绪稳定”,试试 “情绪管理”
上面说了那么多,我也不是和老母亲们讲,总和孩子生气、怒吼没关系。
与之相反,都是奋斗在育儿一线战场的妈妈,我们特别明白生气、怒吼、大发雷霆对孩子和自己的影响有多不好。因为这点,很多妈妈事后会为自己发脾气感到愧疚、内耗。
对此,我想说:
有负面情绪真的很正常!千万别逼自己必须做到不愤怒不发火,却委屈得半夜偷偷哭。
“压抑情绪”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怎么处理情绪”才是真谛。
也就是说,我们不追求永远情绪稳定,而是努力去学会“管理我们的情绪”。
术语话一点的表达是:通过认知、策略和行为等方式,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识别、理解、调节和表达,友好地和自己的情绪相处,成为情绪的主人。
关于情绪管理,根据我这么多年和糖球的“斗争”经验,有几个小方法分享给大家:
1.一个大前提:情绪可控力强的基础是良好的个人状态
很多老母亲在怀疑自己对孩子脾气太差之前,不妨先观察一下自己的这两个指标:
·吃好睡好了吗?
·工作、感情、生活中最近有没有遇到大的困难?
尤其是第一个指标。长期失眠会导致皮质醇等压力激素水平升高,血清素等“快乐激素”分泌减少,显著降低情绪控制能力(这也是需要喂夜奶的妈妈大部分情绪很差的原因)。身体虚弱则会导致大脑无法顺畅运转。
所以,不管发生了什么,咱们先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爱自己,之后才有资格谈什么“情绪好”。
2.找一个属于你的情绪出口
一些比较极端的负面情绪爆发,往往是因为此前一系列小事导致的小委屈、小愤懑累积。就像一个不断往里充气的气球一样,到了临界点才“轰”地爆炸了。
所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情绪出口就特别重要。它可以在那个“负面情绪气球”不断被往外放气,不至于达到本人完全失控的状态。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负面情绪发泄方式:
·倾诉:和朋友吐槽,然后你会发现全天下的孩子都一样,各家有各家的槽点。
·运动:运动可以释放内啡肽,瑜伽和冥想这样的运动还能起到明显的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作用。
·创作:通过艺术表达情绪,比如写作、绘画、手工制作等等。
其实,只要不触及公序良俗,负面情绪的发泄方法有很多,怎么管用怎么来。
对我来说,最实用的还是“和朋友倾诉”。感觉自己状态不好,我会找个时间约上闺蜜一起吃个下午茶,把最近的压力一股脑全说给她听,立马心里就舒坦了。
3.用“不生气卡”等方式喊停
姐妹们可能都有类似的感觉,愤怒情绪上来的时候,特别容易失去理智,口不择言地伤害对方。
(心理学上的解释:这背后是因为愤怒的情况下,肾上腺和皮质兴奋导致人应激,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
应对这种情况,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不生气卡”,或者设计一些关键词,比如“暂停”、“冷静一下”,当做吵架时情绪刹车的象征物。
如果一个人拿出这个卡,或者说了关键词,另一个人就需要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脾气,可以暂时离开这个房间,去别的房间待一会,先不讨论这个问题,等自己冷静了再讨论。
其实这是我和糖球吵了很多架之后,在最近一年摸索出的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我俩很受用。
4.看到自己情绪背后的需求与渴望
情绪不是敌人,而是信号灯。它背后永远藏着人的需求和渴望。例如:
·当你对孩子说“你怎么不听话”,背后可能是:"当我无法保护你或引导你时,会感到失控和焦虑。"
·当你冲孩子吼“你怎么总是磨蹭”,背后可能是:"我的体力精力快到极限了,需要你和我一起解决问题。"
如果能把情绪翻译成需求和渴望,我们就可以更了解自己,并且能冷静、有针对性地和孩子沟通,有效降低孩子的抵触情绪,也妥善安置好自己的情绪。
03
家庭成员的理解是最重要的
糖球正值青春期,我们母子间的冲突比之前更多了。
他每天的口头禅都是“别管我”“你烦不烦”“不用你管”。天天这么说话,可想而知我和他会有多少矛盾和冲突。
不过,这小子有个特别宝贵的优点:愿意和我沟通,并且能理解我偶尔的情绪化。
我们如果没控制住情绪,狠狠吵了一架并陷入“互相不说话”的冷战状态,最后往往是糖球过来给我台阶,别别扭扭地说“我错了行了吧”。
糖球还是会和妈妈服软的
我们之后就会进入“吵架复盘”,各自反省为什么会发生冲突,我的理由是什么,他的委屈又是什么,把事情说开了,避免以后再因为类似的事起冲突。
举个具体的例子。
某次糖球玩手机时间已经过了还在打游戏。我提醒了他几次后,他还是在玩,我在他耳朵边上一直叨叨,他给了我一句“我就玩,你能拿我怎么地?”
这一句话就让我破防了,随后我们大吵了一架。
事后糖球跟我道歉,我们把这个事“复盘”了一下。
我认为:
他没有遵守约定,并且那句“你能拿我怎么地?”
很伤害我。
他认为:
这一局游戏没结束,直接退出会扣游戏装备,我又一直在叨叨他,所以他没有经过大脑直接说了那么一句,并不是真的那样想。
我认为游戏里的装备又不是真钱,丢了就丢了。
他说那是他辛辛苦苦一点点攒的装备。
那次我俩聊了很久,我试图去理解他,他也知道需要做一个说话算数的人,答应我的游戏时间到了就应该想办法结束。
最后我俩约定每次我提前10分钟通知他时间快到了,他抓紧去撤离。也约定好以后都好好说话,尽量控制自己情绪,尽量不吵架。
随着我和糖球这样的“复盘”越来越多,我和他的吵架也越来越少。很多时候我也告诉自己别跟他计较,他脑子还没长好呢。为了我的乳腺,我也放过我自己吧。
从这个层面讲,我有一个体会,妈妈是否“情绪稳定”取决于她有没有听得进去话,能理解她的孩子、老公、家人们。
试想如果我和糖球大吵之后,糖球的反应是:“妈妈你怎么脾气这么大!”
然后我老公也跳出来说:“你喊什么喊?你情绪能不能稳定点儿?”
甚至婆婆也出来说我两句
我觉得任何一个妈妈,都只会变得越来越敏感易怒,情绪崩溃。
所以,有时候与其指责一个妈妈情绪不稳定,至少应该先看看她背后的家人们,有没有给到她足够的支持——不管是实打实地分担育儿工作,还是予以妈妈情绪上的肯定与温暖。
之前有一个“16岁男孩被妈妈大吼的回应”的视频,很多妈妈看后都流下了眼泪。我想用这个视频里男孩的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我们孩子比谁都清楚,比起永远温声细语却眼神空洞的妈妈,偶尔炸毛但真实的她更让我们安心。
就像火山喷发后会留下肥沃的土地,她的愤怒里面也藏着没说出口的:我很累,但是我拼命地在爱这个家。
发火不是失败,是真实的勋章。真正伤害孩子的,从来不是偶尔的雷霆之怒,而是妈妈眼里熄灭的光。”
与每一位老母亲共勉。
你可能还喜欢读
原创不易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请多多点赞、在看、转发支持
比起永远温声细语却眼神空洞的妈妈
偶尔炸毛但真实的你更让孩子安心
姐妹们有商品、育儿等方面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找“大管家”,她贴心又靠谱,包解决,包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