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16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2分钟


1

任务清晰化:

让每颗螺丝钉都找到位置

“王老师,下周的教研活动你负责安排下。”这样的指令是否似曾相识?看似简单的任务传达,往往藏着无数理解偏差的陷阱。当教导主任对语文组长说出这句话时,“下周”可能被理解为三天后或七天后,“安排”可能被解读为通知人员或策划全流程,“教研活动”可能指向集体备课或专题研讨——信息越模糊,执行结果越容易失控。

真正的管理智慧藏在细节里。以布置“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为例,用SMART原则拆解:

具体(Specific):“李老师,请你牵头组织五年内教龄教师的板书设计、说课展示两项赛事”;

可衡量(Measurable):“板书需体现思维导图要素,说课聚焦单元整体教学”;

可实现(Achievable):“各学科推荐2人参赛,总时长控制在90分钟内”;

时限(Time-bound):“下周三前提交方案,4月15日完成彩排”。

某校曾因模糊指令闹过笑话:德育主任让班主任“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结果有的班级贴满励志标语,有的摆满手工艺品,更有班级将墙面刷成彩虹色引发家长投诉。后来该校研发《任务传达五步法》,要求所有工作布置必须包含“标准样例+验收清单”,自此教学指令的精准度提升67%。

2

支持动态化:

做放风筝的智慧引线人

2019年秋,某重点中学启动“跨学科课程改革”。校长将项目交给刚提拔的教科室主任时,既没要求每周汇报,也未限定具体形式,只说:“遇到风浪记得抓牢锚点。”这种信任让团队迸发惊人创造力:数学老师带学生用函数建模分析古诗平仄规律,生物组用细胞分裂原理解读《红楼梦》家族兴衰。三年后,该校课改案例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库。

但这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智慧的“放风筝”需把握三个节奏:

信任而不放任:当发现某青年教师组织的研学活动偏离主题时,德育副校长没有直接否定,而是递上《活动风险评估表》:“试试用这个工具重新梳理流程?”

检查而不监察:教学督导组创新“咖啡时间”机制,每周三下午与备课组长非正式交流,在拿铁香气中捕捉真实问题。

托底而不掣肘:某次公开课设备突发故障,教务处没有追究责任,反而建立《教学应急资源包》,内含备用课件、无线投影等12项保障措施。

这种支持体系如同隐形防护网:当六年级团队尝试“游戏化测评”时,教导处为其对接高校教育技术专家;当新教师设计的“错题银行”系统出现数据混乱时,信息中心连夜开发校验程序。正如那位成功推行“无作业日”的校长所说:“管理者的价值,是让创新者摔倒在软垫上而非水泥地。”

3

用人精准化:

让每个灵魂都散发光芒

某百年名校的文化墙上,刻着首任校长的用人哲学:“让善琴者抚弦,令能弈者执子。”这种智慧在今天的教研组长张老师身上延续:她让擅长数据分析的陈老师主抓质量监测,请课堂极具感染力的刘老师负责青年教师磨课,派沟通能力强的金老师对接家长课堂。结果该教研组三年斩获24项市级荣誉,成为区域教育标杆。

识别人才需要穿透表象的洞察力:

教学新苗(热情高、经验少):安排骨干教师结对指导,像培养师范生那样为其定制成长档案。当实习教师小周设计的“古诗闯关游戏”被质疑花哨时,教学处将其转化为《学科游戏设计评估标准》,既保护热情又提升专业性。

倦怠老兵(经验足、动力弱):启用“学术导师制”,请资深教师指导课题研究。物理组马老师重燃热情后,带着学生用3D打印技术复原古代天文仪,作品被科技馆永久收藏。

个性教师(能力强、棱角多):创设特色工作室。当特立独行的美术老师提出“毁墙计划”(允许学生在指定墙面涂鸦),德育处将其升级为“校园文化生长墙”,现已成为网红打卡点。

全能骨干(双优型人才):给予平台而非枷锁。省级名师王老师同时掌管名师工作室和校本课程研发中心,学校为其配备助理团队和弹性工作机制,近两年产出7项省级科研成果。

夜幕降临时分,行政楼的灯光次第亮起。那些在会议桌上反复推敲的工作清单、在走廊里及时递上的解决方案、在教师档案里细致标注的能力坐标,正在编织成一张精密而柔软的管理之网。教育的艺术从不在惊天动地的变革中,而在晨昏交替间那些被精心安放的工作布置里——因为真正的好管理,永远是让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为正确的事全力以赴。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作者丨陈黎明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