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县中岩寺唤鱼池畔苏东坡夫妇雕像。本报资料图片


中岩寺题壁。本报资料图片


图据天府新视界

□冯俊龙
  公元1075年的正月二十,夜色深沉,一代文豪苏轼从梦中惊醒。爱妻王弗已离世十年,故乡眉山远在千里之外,而青春年少时留下浪漫足迹的青神中岩古寺,更勾起他无尽回忆。一时心潮翻涌,泪落沾襟,他翻身起床,提笔蘸墨,写下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中岩情缘
  可以说,苏轼的一生,始终被中岩情缘所牵动、所滋养。那段始于中岩寺的爱情,不仅是他生命中最温暖的记忆,更在他跌宕起伏的生涯中,化作乐观豁达的精神力量,支撑他笑对风雨,洒脱前行。
  公元1051年,少年苏轼遵照家中嘱咐,沿岷江顺水行船,来到母亲程夫人娘家青神县城南程家嘴(今南城镇大兴村),拜父亲苏洵至交、名噪西蜀的乡贡进士王方为师,就读于慈姥山中岩书院。
  慈姥山不高,最高峰海拔仅616米,却钟灵毓秀。山中三寺相衔,下寺、中寺、上寺依山而建,香客络绎不绝,“中岩寺”之名由此传开。崎岖山道尽凿石梯,层层盘旋。道旁林密树茂,鸟鸣蝶飞,清幽如仙境。自晋代建寺以来,山崖上便布满石刻,除常见佛像外,更有诸多世所罕见的奇趣典故。苏轼求学的中岩书院,正位于山顶上寺。
  在中岩书院就读期间,苏轼常与王方之子王缄、女儿王弗结伴同游。三人漫步山道,或仰观石刻,或俯瞰山涧,细究每一尊造像,在山水之间心意相通。
唤鱼联姻
  如今的中岩古寺,仍保存着李白、苏轼等历代名家的119则题刻、48龛2400余尊摩崖造像。山巅慈姥峰作为中岩主峰,其“长廊千佛”“玉泉流杯”等景观尤为出众,更有“东坡唤鱼”等佳话流传至今。
  中岩胜景,当数“东坡唤鱼”最为人称道。
  从下寺右侧小道上山,行约一里,忽见两山对峙间,一崖壁立如刀削斧劈。崖下有一池碧水,由山泉汇聚而成,四季不涸。池水清冽幽深,涓涓细流,水声悦耳。崖下堰塘,清风徐来。此处相传为慈姥夫人居所,世称“龙湫”,自古享有“龙湫胜景”美誉。游人在池边山石上拍手击掌,池中鱼儿便结群游来。赤足入水,鱼嘴轻触如婴儿吮乳,令人陶然忘机。这般妙境,自然引得青春少年诗兴大发。
  山有景,池无名。一日,王方邀集乡贤名士为池命名。众人苦思冥想,所取名都无甚新意。年方弱冠的苏轼灵机一动,脱口而出:“此池叫唤鱼池可也。”正当王方与众人要击掌称妙时,其16岁爱女王弗遣使女送来荐名投笺,笺上竟也是“唤鱼池”。众人大赞,苏轼暗惊。
  《青神县志》记载,王弗与苏轼这一心有灵犀的巧合,令王方大喜,连称“妙!妙!妙!”当即请苏轼题写“唤鱼池”三字,刻于崖壁之上,并将王弗许配给他。苏轼豪情顿生,挥毫写下这三个潇洒大字。这段佳话,让“龙湫胜景”更添“唤鱼联姻”的传奇色彩。
余韵悠长
  中岩寺这座千年古刹,距成都110余公里,静卧在青神县城东南9公里的岷江东岸。据《青神县志》记载:“下岩,有水月楼翼然江上,游者多登临眺览,饮酒赋诗,最可爱者,天空水底,月印波心,翠竹穿溪,流泉响石,诚邑中佳景也。”水月楼四周栏杆环绕,古榕蔽日。登楼远眺岷江,令人心旷神怡。
  中岩自古享有盛誉,宋代范成大称其为“西川林泉最佳处”,陆游赞之为“川南第一山”。如今,这里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瑞草桥、中岩寺、唤鱼池连成一线,构成了景区主轴线,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访“苏东坡初恋地”,在山水之间感受文化魅力。
  据“天府新视界”微信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