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丽果场的李叔盯着稀疏的荔枝花直叹气,去年还盼着爆花能丰收。
,开春那漫山遍野的白花,如今却成了减产的预兆。
“种了20年荔枝,这样的光景头回见。”曾亚妮的话里满是无奈。去年《广东荔枝采购导图》刚预测粤西粤东各产99万吨,深圳南山荔枝也丰收在望。
可今年气候像变了脸,11月到2月持续高温少雨,花芽分化全乱了套。糯米糍成花率不到两成,桂味更是可怜,十棵树里难见一棵花开满枝。唯有妃子笑稍好些,可当家品种这减产幅度,让果农们心里直打鼓。
中山大学的“AI大脑”带着无人机来帮忙了,遥感飞巡能精准预警农情。试点果园产量增了20%,可赶上今年这极端天气,科技也得费点劲。西丽果场4300多亩林子,现在看着生机勃勃,却藏着减产的隐忧。
“AI能算花量,可算不透老天爷的脾气啊。
”有果农边打理果树边嘀咕。6月初妃子笑上市,无人机带着荔枝“飞”进深圳各区,2小时就能到市民手里。
可50元一公斤的价格,比往年涨了不少,更别说桂味糯米糍预计减产八成。去年深圳大学校园的荔枝树还年产十万斤,今年怕是难见那热闹景象了。“高价买荔枝,到底值不值?
”市场上有市民犹豫,也有人说“尝的是地理标志的味道”。农谚说“荔枝惜花如惜金”,可今年花多却留不住,全因气候太反常。珠三角其他产区推广的智慧农业,在南山老荔枝林里,也得慢慢磨合。
出口美国加拿大的100多吨荔枝,今年可能要缩水,老外们也得等等了。“靠天吃饭的老行当,遇上新问题,咋办?”果农们的担忧,成了热议话题。
有人说该给老树多些科技呵护,有人说气候监测得更精准,各有各的理。我个人觉得,地理标志的招牌要护好,可应对极端天气的法子,得更快跟上。
就像西丽果场的无人机,虽然解决了送货难题,却解不了成花率低的愁。
老果树盼着新科技,可老天爷的脾气,还得咱多琢磨着应对。
这荔枝减产的背后,是农业靠天吃饭与气候多变的碰撞。当“南山荔枝”的金字招牌遇上减产涨价,市场会怎么选?
消费者会怎么看?留下的这片讨论空间,等着咱果农、科技、市场一起去填满。终究,好品质离不开好收成,好收成离不开天时地利,缺一不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