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问我们靠不靠中国,要问你靠不靠中国。”——美企内心独白
在川总的第二任期里,他终于如愿以偿,把“让苹果回美国制造”这句话说了个够本。关税一刀劈下,145%的大斧头,砍得苹果市值灰飞烟灭,几天内蒸发了7700亿美元,相当于苹果CEO库克头上被泼了一整缸纳瓦罗的“经济学原教旨主义”过期老辣酱。而后者至今还坚信“制造业必须回美国”,就像一个人装孙子就坚信自己能用《孙子兵法》打败中国一样天真。
可是,苹果还能喘口气,最起码它还能找印度、越南这些“替代玩家”,虽然印度有大肠杆菌可以附着在手机上,越南有随时撂挑子的安南工人,印尼则以“绝不加班”的伊斯兰工匠精神享誉亚洲。但比起通用汽车(GM)这种早已把命根子绑在中国市场的美国老字号,苹果简直是可以“骑驴找马”的自由灵魂。
卡迪拉克:中国人的美式梦,美国人的旧沙发
你知道吗?卡迪拉克这个在美国街头几乎已经只存在于老年人眼中的品牌,这些年几乎在中国上演了“复活节奇迹”。在北上广深的豪车展厅里,你会看到年轻人看着“凯雷德”满眼星星,就像小时候第一次看到老外开的悍马。讽刺的是,在美国本土,许多消费者对卡迪拉克的评价近乎严酷:“这是一辆几乎没有优点的车”。油耗惊人、配置老套、设计宛如黑色石块,这车的存在仿佛就是为了提醒你什么叫“旧世界的审美倔强”。
但在中国,通用却靠它翻了身——因为“老美车”的标签,在某些市场还有溢价,就像很多中产依然愿意花三千块买个意大利锅,说它“洋气、重、烧得慢”,全然不管国内品牌早就做得更轻更好看还不糊底。
一句话总结:美国人不买卡迪拉克了,没关系,中国人还买;中国人不买了,那通用是真的连雪佛兰都卖不动了。
谁还在车间拧螺丝?你家孩子吗?
有人说:“苹果不肯回美国生产,是因为贪便宜,压榨劳工。”听起来正义感满满,实际上就是无知。你去问问库克:不是我不愿意,而是美国压根没有足够的人和足够的操作能手愿意做。
在中国,富士康的供应商可以三天之内召集20万工人,流水线排得比足球场还长,宿舍就在工厂旁边,通宵达旦搞生产,零部件一拧一装,iPhone就下线了。
而你让这活回美国?请问,谁来干?估计川总可以安排他的两米多高的小儿子御驾亲征,给大家做个示范;还有他那个大学高尔夫球队的孙女来亲自做质检。不知道为了她爷爷,是否愿意早八晚十盯流水线?为了他老爸,是否愿意下车间拧螺丝?万厮的孩子们也可以两年后体验一下,是否愿意搬到德州在工厂和老鼠抢便当?显然不愿意。就像今天的北京上海,几乎所有饭店服务员都是来自河南、安徽、贵州的乡镇青年,因为本地人根本不愿意干这种既苦又累又没面子的活儿。
你非说这是“外地人抢了本地人饭碗,占了便宜”,要把他们都赶走让本地人回炉服务业,这逻辑就和让苹果工人全体美国籍一样——听起来热血,干起来血亏。
谁才是美国制造的真实模样?
就算苹果真把生产线搬回美国,组装一个iPhone的成本会从10美元变成100美元,一部手机卖你2000刀起步,初代SE都要刷黑卡。到那时候,川总的忠实粉丝也得考虑是不是换个二手三星了。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没错,但得问清楚:是“让美国工人再就业”,还是“让中产阶级先破产”?制造业当然重要,可你不能靠嘴炮让它回来。没有劳动力、没有工程师、没有产业链的国家想强行逆转全球化,是不是该先去上点经济课?
而现实就是——你可以把苹果的螺丝拧到印度,把卡迪拉克卖给中国,把爱国主义留给推特,但你别忘了:没有中国,通用根本“通”不了;没有中国,苹果还真“果”不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它用的是中国胎。”
当你试图把全球最复杂的制造业流程搬回一个缺工、缺技、缺链的美国时,别忘了:你靠打关税战拦不住资本逐利的天性,就像你靠封杀也拦不住TikTok刷到你闺女的手机上。
“你不能靠闭眼睛来抗拒现实,就像你不能靠关税让通用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