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老槐树的叶子卷成了小筒,王大爷蹲在地头吧嗒旱烟,盯着开裂的麦田直叹气。手机“叮”地弹出天气预报,夜里开始全省大范围降雨,他手指在屏幕上顿了顿——旱了俩月,这场雨真能救下快渴死的庄稼?
气象消息说鲁西北、鲁中先下,中到大雨伴着雷电,局部还可能砸冰雹,王大爷吧嗒烟的力道重了几分:“怕不是喜事儿里藏着忧?”从7日夜间开始,阴云先爬上鲁西北的天,泰安南部和鲁南的地里,小雨星星点点落下来,墒情刚见软和,北边的风就呼呼地吹。东营、潍坊的风扯着4~5级的阵,雷雨区更是甩出7~9级的阵风,刚冒头的玉米苗在风里打颤,像揪住衣角怕摔的娃娃。
8日白天的太阳没露头,鲁西北和半岛的天阴得发沉,下午那阵雷雨来得急,豆子大的雨点砸在塑料布上咚咚响,有人站在屋檐下数:“第三场雨了,地里该喝饱了吧?”可揪心的在后面——预报说8日夜间到9日,鲁西北、鲁中要下小到中雨,局部大雨还带雷电冰雹,菏泽的李大姐望着自家果园直犯愁:“套袋的苹果要是挨了雹子,半年活儿白干了。”这雨带的风也不省心,南风转北风呼呼地刮,4~5级的阵风顺带着把气温拉下来,半岛地区最高温跌到15℃,中午穿的褂子得套件外套。
田里的墒情确实在变好,裂开的土缝慢慢合上,蔫巴的麦苗挺直了些腰杆,可地头的警示牌也跟着多了:“雷雨天气别下地,防雹防风别大意。
”村支书大喇叭喊得响:“各家各户看好棚子、盖好育苗,雹子来了赶紧护一护!”可散户们犯难:几十亩地,哪能顾得过来?
9日夜间的雨势渐弱,临沂、日照的天开始转晴,北风还在吹,地里的水洼映着灰扑扑的天,有村民蹲下来扒拉土:“雨水渗得够不够?
别回头旱情又反扑。”这三天的降雨像个脾气不定的客人,带来解渴的水,也甩下雷电、大风、冰雹的麻烦,庄稼地里有人笑有人愁——喜的是旱情总算松了口,忧的是老天爷的“礼物”带着刺。
数据不说谎,入春以来山东降水比常年少三成,这次降雨虽说覆盖广,可分布不均的老问题还在,鲁西南的旱情能不能彻底缓解,还得看后续天气。
“庄稼一枝花,全靠水当家”,可水多水少都作难,就像王大爷说的:“种地人靠天吃饭,可也得学会跟天斗——该防的防,该抢的抢,别让老天爷的脾气毁了收成。”我站在田埂上看刚浇过水的菜地,叶片上的水珠滚来滚去,突然觉得这场雨像面镜子,照出靠地吃饭的不易:既要盼着雨水解旱,又得盯着坏天气防灾,哪一步都马虎不得。
到底该咋平衡“靠天”和“靠人”?
村里的年轻人有想法:“要是能多建些防雹网、排水渠,咱抗灾的底气是不是更足?”可这话落在老把式耳朵里,又成了愁事儿——成本高、见效慢,咋推广?
雨过天晴的地里,新绿慢慢冒头,可争议还在——有人说这场雨是“及时雨”,有人说“折腾一场没解决根本”,但有个道理都明白:天气无常,咱种地的法子得常新。末了还是那句老话:“人勤地不懒”,甭管老天爷给啥天气,提前把防范做足,地里的收成才稳当。
就像这场雨,带着风险来了,也带着希望来了,关键看咱能不能接住这“带刺的甘霖”。至于后续的旱情会不会反复,气温啥时候稳当下来,咱且盯着天气预报,更盯着地里的变化——种地人的心,永远拴在那垄沟里,盼着风调雨顺,更盼着自己能抗住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