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活了?

海内外赞赞赞——

烂番茄专业评分88%,影迷喜爱度94%。

IMDb评分7.7,上映后连夺北美单日和周末票房冠军。

豆瓣6.8,在五一档中排第二,为近三年狂产5分烂片的漫威挽回不少口碑。

影迷高呼:“漫威终于回来啦!”







然而内地票房透心凉——

比北美早上映3天,至今只拿下8738万票房。

当然,口碑与票房本就不一定成正比(就像Sir心心念念的《大风杀》还在票房垫底)。

可是漫威新片勾不起观影热情,这事儿还是值得琢磨琢磨。

除了因电影市场整体低迷,以及之前的漫威电影一次次砸烂自家招牌。

这次新片遇冷,还有一大原因:陌生感。

头顶漫威的厂牌,却让Sir这个漫威粉都疑惑连连——

这都是谁?

从哪里来?

干什么的?

咋片名还带个*,难不成是设置密码必须带个特殊符号?

雷霆特攻队*

Thunderbolts*



这次的主角团,正如海报宣传语所说的:

“没身份,没能力,三流英雄。”

眼熟?

“自杀小队”笑而不语。

Sir本以为黔驴技穷的漫威为了活下去已经不要脸了,但走进电影院后,才发现是两回事。

对比《X特遣队》“天生我病必有用”的癫狂气质。

《雷霆特攻队*》像是一场深沉严肃但又无比真诚的告解。

来自这帮废物英雄。

也来自漫威自己。

别急,先带你认识认识这帮废物——

01

废物联盟

“冬兵”巴基

他能站C位,你就知道这阵容有多“寒酸”了。


“冬兵”巴基(塞巴斯蒂安·斯坦 饰)自第一代复联谢幕后,成了最热心的精神传承人、世界守护者。

在《猎鹰与冬兵》中,他引领着“猎鹰”山姆拿起盾牌,成为新一代美国队长。



在《雷霆特工队*》中,他先以国会议员的身份出场,穿西装、打领带,一脸乖巧,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杀手形象。



巴基想通过从政的手段,将包藏祸心的政治阴谋家拉下马。

可事实证明,搞权谋,百岁老人巴基还是太嫩的。

最适合他的,依然是长发、皮衣、机车,一路狂飙,操起机枪突突突。



然后,喜提人生新伙伴。

“寡妹”叶莲娜。

本次新片的第一主角,第二代黑寡妇,叶莲娜(弗洛伦丝·皮尤饰)。

首次登场,就是在《黑寡妇》里娜塔莎的“妹妹”。

同样出身,同样经历,同样是被拐走的人间兵器。

对过往血债的负罪感,同样如千斤担压在二人的心头上。



而现在,娜塔莎去世了。

这个世界再也无人能如姐姐般理解自己。

也因此,在《雷霆特工队*》中,最初的叶莲娜,总有一种淡淡浓烈的“死感”。

开篇,叶莲娜便从高楼一跃而下,仿佛在模拟、体验娜塔莎从悬崖坠落的痛苦。



幸运的是,后来的叶莲娜,不再是一个人,而是遇到了同路人。

除了“冬兵”巴基,还有“红色守卫”阿列克谢、“美国密探”约翰·沃克、“幽灵”、“模仿大师”和“哨兵”鲍勃——

太好了!

大家的人生都很操蛋。

“红色卫兵”阿列克谢。

叶莲娜与娜塔莎的“父亲”,由大卫·哈伯饰演。

一位退伍老兵。

一个冷战弃子。

一个糟糕的父亲。

搬到美国独自生活,开网约车维生。

从勃列日涅夫亲自召见的苏联英雄,沦为贫民窟中靠录像与酒精陶醉于旧日帝国荣光的老混蛋。

越老,越不死心,越想证明自己还是战士。

一旦有机会,“红色卫兵”就破土而出:

“拯救世界,我来啦!”



比死在战场还要悲惨的是——

人退了下来,心却没有,然而世界变了。

“美国密探”约翰·沃克。

一个MCU中笑话般的存在。

首次登场,是在2021年的漫威剧集《猎鹰与冬兵》中,被官方钦点的新一代“美国队长”。

来。

品品什么叫“一眼假”——



他,一块为了让猎鹰成为美队的剧情“垫脚石”。

这一次终于面对他的故事了。

曾经“失手”杀了平民,让他从英雄成为公敌。

他呢?

不死心。

放不下当年辉煌,止不住心中怒火,为官方干尽脏活后还被出卖,依然忠心得像狗一样:“一定是皇上误会我了”。

等待他的,是一场觉醒,是认识真正的自己真的是个废物。

但你别说。

就这么一个华强北风格的“美国密探”,在结尾,进化成了不少漫威粉拥护的“TACO队长”。



“幽灵”。

看过《蚁人2》。

你可能就会记得这个又可怜又可怕但归根结底挺可笑的反派。

身世就很幽默。

喏。

她是他的女儿——



“幽灵” (汉娜·乔恩-卡门 饰)原名叫艾娃·斯塔尔,是“蛋头人”失败的量子实验的牺牲品。

技能,类似于《黑客帝国2》里的双子幽灵。





△ 上图《蚁人2》;下图《黑客帝国2》

时隔七年,“幽灵”重回MCU。

这一次,她的角色立体了些——

刀子嘴豆腐心。

每一次团队遇上麻烦,“幽灵”总会用隐形穿透的技能率先跑路。

然后……

折回来救大家。

当巴基的铁手臂被黑化的鲍勃打落。

也是“幽灵”第一时间打捞,捡起来才撤退。

没错,这次的“幽灵”,是个可靠安心的大姐姐。



“哨兵”鲍勃。

MCU首次登场的人物,本片的最强反派。

最初出场,重度抑郁症,苍白、孱弱、畏缩,像被雨淋湿的小狗。



黑化变身后,重度精神分裂,只想毁灭世界。

比超人猛,比小丑疯。



一挥手,活人变黑灰。

导演自曝,这一设计灵感,源自于广岛原子弹留下的阴影。



在MCU的人物故事,也跟原漫画的不一样。

原漫画中,鲍勃本是瘾君子,误打误撞喝下了黄金血清,产生了另一个人格“虚无”。



而在MCU中,鲍勃是为了变成更好的自己,主动注入黄金血清。

而他一切力量的来源,都来自悲惨的童年经历......

是的。

《雷霆特攻队*》像是一个“比惨”的故事。

一帮被社会抛弃后,也被自己抛弃的人,凑在一起成为“躁郁症患者互助小组”。

拯救世界前,需要先拯救自己。

拯救自己前,首先要承认失败。

这一点。

故事里的英雄们如此,故事外的漫威好像也做到了。

02

A24风格的漫威

漫威变了。

功劳来自幕后团队——

A24的制作班底,一个被视为“好莱坞搅局者”的爆款厂牌。

《怒呛人生》的编剧和导演、《绿衣骑士》的摄影师、《遗传厄运》的美术指导、《米纳里》的剪辑、《瞬息全宇宙》的配乐师。

主演们曾演过A24独立制作的《仲夏夜惊魂》《不同的男人》《你伤害了我》。







女主弗洛伦斯·皮尤则直言:

“这电影最后拍得特别像那种小众文艺片,就跟A24公司出品的电影似的,只不过演的是漫威的超级英雄。”

划重点:小众文艺片。

不再是外扩漫无边际的多元宇宙,也不怎么搞大场面的特效打斗。

而是将超级英雄拉回普通人的位置,像大多数文艺片一样,把重心往内缩——

放在人的内心情感与情绪上,呈现人的精神症候。

在Sir看来,这当中有一个关键词:

自我厌恶的痛苦。

叶莲娜等人,不管来时路如何,现在充斥在心头的,都是一种自我厌恶感。

或是,为自己过去犯的错误。

就像叶莲娜,她的话语中总是自我贬低。

面对巴基的组队邀约,叶莲娜的第一反应:

找错了吧?我们都是有案底的人。



组队的第一次任务失败,她无差别地攻击所有人。

嗯,包括自己:

我们都弱爆了,我们都是败类,失败的败类。



声嘶力竭,气势汹汹,却难掩虚张声势的怯懦。

直到情绪大爆发,她才敢向外界袒露自己的内心:

我一天天的

就是干坐着 刷着手机

满脑子都是自己干过的那些糟心事

杀手特工的过往,让愧疚与自厌一直缠在她的心头。

或是,为自己无望的悲惨人生。

就像鲍勃,自我认同感特别低。

爹不疼、娘不爱、被家暴、人人厌弃,包括自己对自己。

“虚无”人格的诞生,正是他对自我现状的厌恶,从而分裂出第二人格。

为了证明自我的价值,鲍勃甚至不惜一次次牺牲自己——

参与不知生死的“哨兵计划”,为的是让自己变得更好;

每次遇到麻烦,他总是让队友先走,自己垫后等死。

影片中,鲍勃暴露自己能力的场景,正是他冲到最前方去挨子弹。

面对密密麻麻袭来的子弹,鲍勃的表情,解脱大于痛苦。



可以说。

在呈现这群三流英雄的精神苦闷上,有了A24加持的漫威,给足了呈现的空间。

无论是表情、台词,抑或是闪现的记忆细节,都能让观众一下子读懂这群联盟者的失意与颓败。

甚至令不少观众觉得:这不就是我?





△ 图:《雷霆特工队*》;下图《怒呛人生》

甚至,这次的反派大Boss,不是政敌、不是外星侵略者等具象化的敌人。

而是藏在人心深处的怪物——

“虚无”。

一种把人拉向深渊的精神苦痛。



可问题,出在结尾高潮戏。

这一次的漫威,本来的确可以反套路、反英雄,试试走出新路子。

可是,最终还是忍不住路径依赖了——

好莱坞式的同情心救赎。



最终一场群体心理治疗,结束了矛盾,解决了反派......

对于Sir这种期待它打个爽的观众,难免有种“高高拿起,轻轻落下”的失望。

但这瑕不掩瑜。

《雷霆特攻队*》的确探索出了一条,“不必强行唱歌跳舞”的新步伐。

更令Sir惊喜的是。

新步伐,回到了漫威最初的老路上。

03

情怀是干出来的

漫威活了?

还早早早早呢。

或许,《雷霆特攻队*》也只是场回光返照。

然而。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高评价?

Sir觉得是,鼓励。

它没那么好,但的确值得鼓励。

因为在电影里,老粉们能若有似无地听到一句:

“我知道自己错了......”



是的,对于粉丝(或原粉丝)而言,《雷霆特攻队*》最动人之处,不是这些故事和角色。

而是漫威工作室在创作态度上的一场浪子回头,一次坦诚相待。

它好像你已嫌弃很久的老朋友。

终于不再像近来宴席上那样“装”,那样假模假式地舞弄各种元宇宙、比特币、区块链这些乱七八糟的花哨概念。

而是在深夜时,给你打来一通电话,声音颤抖地说“我知道我最近不太好......”

只要爱过,总会鼻子一酸的。

而浪子回头得从承认失败开始。

电影的第一秒,“Marvel Studios”的招牌照惯例出现。

但很快画面变黑白,原本激昂主题曲也变得萎靡不振。

提前公布片子主题的同时,何尝不在暗示着如今漫威江河日下的地位?



故事里一句句灰心丧气的对白——

“Oh my god,we are suck.”

“We are loser,and we lost it.”

说的,又何尝不是漫威自己?

而在那诞生过无数胜利的复仇者大楼之上,这帮边角料被揍得鼻青脸肿,落荒而逃,也算上演了漫威宇宙中从未有过的场面——

英雄们,也可以如此卑微狼狈,如此颜面尽失。

美队的盾,也丢过也碎过,那是胜负;

而被人像玩具一样捏成taco,这是实打实的耻辱,是冒牌货的耻辱。

但即便如此,沃克也没丢下那可笑的盾牌,并靠它战到了最后。

这何尝不是对耻辱的坦诚?

来自“冒牌美队”。

Sir觉得,也来自漫威自己。



坦诚过后,“他”也真的在想办法解决问题。

“他”的返璞归真,你是看得到的。

没有五彩斑斓又空洞无物的银河宇宙、量子世界、多维空间,也没有花里胡哨的粒子特效......连射激光的招式都没有了。

像是从绿幕前回到现实世界。

或者说,那个英雄有可能从我们头顶飞过的世界。

有一段动作戏,甚至令Sir有点感动。

决战前夕,纽约街头上。

这帮人互相照应又拼尽全力。

不是为了挫败什么将要毁灭宇宙的巨大阴谋,仅仅是为了拯救高空坠物之下的过路人。



英雄,本来就应该如此简单。

不是吗?

概念、噱头、身份政治、“关公战秦琼”式的世纪同框......

比起上面那些,《雷霆特攻队*》简直简陋。

但他简陋的就像漫威最初一样。



漫威这次似乎想起了——

英雄,从不是靠钱堆出来的,更不靠噱头。

当初一个电影工作室打算干票大的。

要权没权,要钱没钱。

电影的主角,只能是没有人气的二线英雄;而为它拉投资,不得不再次抵押旗下12个角色的版权。

来来回回,东拆西补,终于《钢铁侠》诞生了。

这个老故事证明了:真正的英雄会从废墟中爬起。

这次《雷霆特工队*》或许如是——

仿佛漫威,从口碑的废墟里,从没有IP荣光的角色身上,找到了最初的英雄故事的光辉。

没有花招,充满真诚。

它是一场小心翼翼打造的新篇章,也是向所有老粉丝的谦卑致意,是一场迟来的告白,是“我这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但,好可惜啊。

从国内的票房、口碑来看。

漫威电影,和中国观众,好像分别在两艘相向行驶的大船上。

当初兴高采烈地击掌。

如今却因为时代的潮流,渐行渐远。

没关系,回头看,我们在最好的时候相遇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