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小卡片关注一下,记得星标!
我是槽三刀,一个喜欢吐槽的布衣青年!
近日,不交钱就没气,天然气用了3年后突然被要安装费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故事的开头往往带着“惠民”的滤镜。
在“气化农村”、“清洁取暖”的推动下,各地燃气公司带着“有补贴”、“低价安装”的宣传走进村庄,承诺“一次缴费,终身使用”,甚至有工作人员拍着胸脯保证“绝对不会再收钱”。
于是,老百姓拆了土灶、卖了煤炉,用积蓄交了初装费,以为从此过上了“洋气”的生活。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
几年之后,1000元的初装费转眼涨到2850元,费用翻了近三倍不说,他们竟然还要以“不交钱就停气”相威胁。
三刀认为,燃气公司这种“先上车后补票”的操作,无异于“温水煮青蛙”。
其实,像这样的怪事在各地不断上演:
有用户反映,气卡每次只能充100元,想多充就得买保险;还有的居民遭遇“强制换表费”,网上30元的自闭阀到了燃气公司手里变成150元;还有地方以“安全检查”为名,年年推销高价波纹管、报警器,不买就断气。
各种名目的收费加起来,早已超过了当初承诺的“低价”,现在看来,当初所谓的“补贴”也只不过是资本“收割”前的诱饵。
这让我们不禁感叹:燃气行业本应是带有公共服务属性的民生工程,却在市场化过程中逐渐沦为私企逐利的工具。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某燃气公司内部人士透露:“农村市场前期投入大,必须通过后期加价把成本捞回来,反正老百姓也没别的选择。”
由此可见,这种垄断的底气,正是源于对用户“生存刚需”的精准拿捏。
当“吆喝”变成“套路”,老百姓眼中的“惠民背书”便成了资本“收割”的掩护。
江苏某村干部坦言,当年配合燃气公司入户时,没少给村民做工作,后来由于各种收费问题频发,村民见了他就说“合起伙来骗老百姓”。
这种信任危机,似乎比天然气管道的隐患更危险,因为它让决策执行变了味,让基层治理失了信。
另外,按照相关规定,燃气安装费应实行指导价,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地方将定价权完全下放给企业,美其名曰“市场化调整”。
于是,企业随意拆分收费项目,把本应包含在初装费里的管网建设、表具安装等费用“技术性剥离”,三年后再以“二次施工”、“物价上涨”为由涨价。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地方盲目推进“煤改气”工程,却对后续的运营监管不闻不问,对已经发生的乱收费更是闭口不谈。
其实,老百姓不在乎成本分摊是否合理,他们要的也不过是一碗热饭、一份踏实。
可当“吃饭”这件最朴素的事,都要被资本来回“收割”,我们应该回到最初的追问:
农村安装燃气,为了让少数人赚得更多,还是让多数人过得更好?
文章最后,还是希望相关部门能引起重视,把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当回事。
或许,我们都该记住:
任何试图在老百姓的“饭碗”里动手脚的行为,最终都会被老百姓的“怒火”烤得发烫。
因为,人间烟火气容不下资本的“硝烟”。
请【点赞】,点【在看】,把文章【转发】给您身边的人,谢谢!
微信最近更新规则啦,只有星标这个公众号的读者,才能看到正常的内容更新。记得:点公众号头像图标—点右上角“...”—点“设为星标”,这样就不会错过更新啦~
欢迎加入我的付费社群,里面有时事热点探讨、好书推荐、往期被禁文章分享、公众号写作教学等,费用99元/年,欢迎扫码加入:
点击上方小卡片关注一下,记得星标!
谨防失联,可关注下面小号
郑重声明:
文章素材来自官方媒体,作为自媒体创作者,始终本着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时事的相关评论,无不良舆论引导。
此外,对于事件的真实性,自媒体创作者很难把控,所以也请大家理性阅读。
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