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上那闹得沸沸扬扬的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那就是印度又对巴基斯坦玩起了“水阀门”的把戏。

2025年4月,印度突然关闭杰赫勒姆河上的乌里大坝,导致下游巴基斯坦的农田灌溉水骤减,不少地方的小麦减产。

不知您有没有想起句话,叫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放到国家层面,掌握了关键资源,就像攥住了别人的“命根子”

今天咱就聊聊,在现代地缘政治里,中国像这样能“掐住”哪些国家的“脖子”。



巴基斯坦的“命门”:被印度攥在手里的印度河

在聊这个问题之前,和您道个歉,您先忍一忍。因为我们要先从印巴关于水资源的冲突出发,和您深度探讨一下,为什么印度关个水闸,就能引起巴基斯坦这么大的反应?

这不是唠叨,而是必须明白这个问题,才知道这些资源命脉对一个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说起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恩怨,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巴基斯坦的“饭碗”其实攥在印度手里——这个“饭碗”就是印度河。

印度河从喜马拉雅山脉流下来,一路流经印度、巴基斯坦,最后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80%的农业用水、60%的生活用水都靠它,甚至全国19%的GDP都和这条河息息相关。



印度河示意图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印巴两国就签了《印度河河水条约》,规定了各自的用水份额。

不过规定是要遵守的,如果有一方不遵守,那这规定就是厕纸。

其实不止今年这次,这些年,印度可没少在这条河上打“擦边球”。他们在上游修了37座水坝,雨季蓄水、旱季控水,玩得那叫一个“熟练”。

2025年这次断水,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水稻种植面积预计会直接减少20%,不少农民只能改种产量低的鹰嘴豆。

更严重的是,巴基斯坦的工业重镇卡拉奇的居民用水已经开始限时供应,连发电厂都因为冷却水不够,不得不降低发电量。

您想想,一个国家的“水脉”被别人攥着,做饭、种地、用电都要看人家脸色,这日子能好过吗?这下明白资源掌握在自己手里有多重要了吧!



东南亚的“水棋”:中国在湄公河的布局

现在,我们把目光转到咱们南边的湄公河,这条河从中国云南出发,流经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最后入海,养活了沿岸6亿多人。

我国作为上游国家,这些年在湄公河主要干了两件大事:修水电站和规划运河。

先说水电站,像是湄公河流域的景洪、糯扎渡这些水电站,不仅能给咱们国内供电,它们还肩负了一个重要功能,那就是能调节下游水量。

前几年泰国大旱,湄公河水位降到十年最低,稻田裂得能塞进拳头,最后还是中国开闸放水,才解了燃眉之急——当然,这忙不是白帮的。



不知您有没有听过“金白运河”计划?这条运河要是修成了,从中国到新加坡的货船就不用绕道马六甲海峡,直接从泰国湾走,航程能缩短1000多公里。

不过,有人欢喜有人愁,这对越南可不是好消息——原来湄公河三角洲的航运收入,至少要少三成。

以前越南靠“卡”航道收过路费,多要了我们不少钱,现在咱们另辟蹊径,等于把它的“财路”分走了一大块,对我们的经济是一件大好事。



金百运河示意图

中亚的“能源动脉”:中国与中亚的“双向奔赴”

让再往西看,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这些“斯坦国”,地下全是“宝贝”,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石油、天然气、铀矿。

中国和这些斯坦国合作修了不少天然气管道,比如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每年能送850亿立方米天然气到中国,相当于咱们国内天然气需求的五分之一。

这些管道对中亚国家也至关重要,他们的经济主要靠资源出口,而中国是最大的买家。比如土库曼斯坦,全国80%的领土是沙漠,农业基本靠天吃饭,全靠卖天然气换外汇。中国在那里投资的油气田,产量占当地总产量的60%以上。

这种高度依附性的经济,让当地人开玩笑说:“咱们的GDP,就看中国的订单啥时候到。”您说,他们的经济命脉在咱手上,合不合作,怎么合作,岂不是全由我们说了算?



还有哈萨克斯坦的铀矿,中国企业控股了56%的开采权,铀这玩意多重要?咱们国内的核电站用的铀,不少就来自那里。您看看,咱们的这一步步棋,下得有多妙!

非洲的“基建网络”:铺就共赢之路

非洲离咱们万里之遥,但想必您也知道,这些年中国在非洲修的铁路、港口可不少。

这些工程里,最典型的是坦赞铁路,上世纪70年代咱们就帮着修了,现在又在修新的铁路网,比如连接坦桑尼亚、布隆迪和刚果(金)的铁路,总投资182亿元。

这条铁路修好后,非洲内陆的矿产运到海边的成本能降60%——以前因为运费太高卖不出去的铜矿、钴矿,现在都能装上火车运到港口,再坐船卖到全世界(当然,我们的份额绝对占大头



在港口方面,吉布提港、汉班托塔港这些“海上驿站”,中国也投了不少钱建设和运营。

现在,肯尼亚的鲜花、乌干达的咖啡豆,早上采摘下来,通过咱们修的铁路运到港口,晚上就能装上货轮,第二天就能摆在欧洲的超市货架上。

我们的这种基建合作,就像给非洲大陆织了一张“发展网”,把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利益紧紧绑在了一起,极大拓展了我国的海外话语权。



大国博弈的“度”:从“卡脖子”到“共发展”

咱们回头看看印度对巴基斯坦的做法,虽然一时占了上风,但后遗症不少。

何以见得?这几年印度过度抽取印度河的水,导致自己国内的旁遮普邦地下水位下降20米,土地盐碱化严重,粮食产量十年降了四成。

不仅如此,巴基斯坦也没干受气不吭声,它联合土耳其、沙特把印度告到了国际法院,现在国际上对印度的批评越来越多。这说明,光靠“卡脖子”搞对抗,最终只会两败俱伤。

反观我国在这方面就聪明得多,比如中老铁路通车后,老挝的GDP增长了2.3%,很多老挝农民第一次坐上火车去首都卖水果。咱们不是光想着自己赚钱,而是让合作伙伴也能得到实惠。

经济学家说,现代地缘政治不是“零和游戏”,而是“正和博弈”,大家都能在合作中受益。就像咱们老话说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一起把蛋糕做大,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历史的启示:资源控制的“硬”与“软”

国际外交不是江湖上的打打杀杀,光靠“硬控制”不行,得有“软手腕”。

中国现在搞“一带一路”,修铁路、建港口、搞能源合作,不是为了“控制”谁,而是为了把大家的利益连起来,让谁也离不开谁。就像邻居之间,你帮我修房子,我帮你种地,互相扶持,才能长久。

我在下面放几张自己整理的图,您通过这图就能看懂我国多年布局的大智慧了。

图片如果字小,您点击图片后即可双指放大,资料整理不易,求点赞收藏支持。



结语:从“命脉”看“命运”

无论是印度河的水、中亚的天然气,还是非洲的铁路,本质上都是“命脉资源”的博弈。

中国在这场博弈中,走的是一条“合作共赢”的路,既握住了关键资源的“杠杆”,又让合作伙伴尝到了甜头。就像老百姓过日子,邻里和睦才能万事兴,国与国之间也是这个道理。

未来的世界,不是谁“掐住”谁的脖子,而是谁能把“共赢的绳子”系得更紧。

互动一下:

您觉得这种“合作共赢”的思路是不是比“卡脖子”更高明呢?点赞收藏,欢迎在评论区说说您的看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