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中国古建筑的屋檐下,常常能看到一组层层叠叠、造型独特的木结构,这就是“斗拱”。它可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核心的承重构件。
工匠们利用木块的榫卯咬合,将屋顶的巨大压力巧妙分散传递,使得不用一颗铁钉也能建造高大稳固的木建筑成为可能。
不用一颗钉,木头也能“锁”住万钧之力?
每次我们仰望故宫的殿宇,或是赞叹应县木塔的挺拔时,目光常常会落在一处特别的结构上就在柱头和屋顶(或者楼板)之间,那些层层叠叠、看起来很复杂的木头构件,那就是“斗拱”。
其实将它拆解开看,基本单元并不神秘。方木块叫“斗”,弯木条叫“拱”,有时候还会加上斜向的长条木称为“昂”,这在早期或比较重要的建筑里更常见,工匠们会预先按标准尺寸把这些构件做好。
奇妙之处在于它们的组合方式,这些木构件完全依靠榫卯结构互相穿插、咬合、层叠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整个过程不用一根钉子,也不抹胶水,全凭木材本身的卯榫连接和构件间的承托力、摩擦力牢牢固定。
可以说,每一块木头都有它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的位置和任务,共同支撑起上方的结构。
那么,这套复杂的木头组合,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承重。想象一下,巨大而沉重的屋顶,如果直接压在面积相对较小的柱子顶端,那接触点的压力得有多大?柱头很可能承受不住
斗拱就在柱顶和屋顶之间形成了一个过渡层,它逐层扩展开来,有效增大了承压面积,把集中的巨大重量,均匀、平缓地传递到柱身上。
同时,斗拱的结构还能巧妙地向外延伸一层层挑出屋檐,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方面让建筑外观显得更加雄伟、舒展。
另一方面,宽大的屋檐能更好地遮风挡雨,保护下面的墙体和柱子,对于木结构建筑来说,这大大延长了它的使用寿命。
在没有现代材料和技术的古代,斗拱就是先辈们应对大体量、大跨度木结构建筑承重挑战的杰出方案。
但你以为斗拱的能耐就只是传递重量、支撑屋檐这么简单?如果深入了解,你会发现它的作用,可能还远不止这些。
看似不起眼,却是抗震保命的“减震器”!
为了让家园更稳固,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开始琢磨怎么让房子更能扛住大地的摇晃。谁能想到,后来我们看到的那些层层叠叠、看起来似乎并不那么“结实”的斗拱,竟然是古建筑对抗地震的一种关键构造。
斗拱的连接点,并非完全锁死的铁板一块,构件和构件之间,是特意留了缝隙和活动余地的。当地震那种猛烈的力量袭来,整座建筑不可避免地会跟着晃动。
这时候斗拱就派上用场了,组成斗拱的那些木头块,会在晃动中相互产生一定的位移、挤压和摩擦。
斗拱就是用这种方式,把地震输入建筑的大部分破坏性能量,通过这些细微的内部运动给“磨”掉了、消耗掉了。
能量没有机会硬碰硬地在结构里传递、积累到某个点上造成致命破坏,而是被这种巧妙的设计给“化解”了。所以整个木结构框架反倒能在摇摆中保持一个动态的整体稳定,不容易瞬间垮掉。
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山西应县那座著名的木塔。它站在那里上千年了,经历了多少风雨和有记载的地震依然挺立,可以说是定海神针级别的。
史书上甚至有记载,说它在强震来袭时,能“摇摆如轮”。这话听着玄乎,但细想一下,恰恰是斗拱这种柔性连接方式能够有效吸收地震能量、保护主体结构的真实写照
对比之下就更清楚了,那些缺乏这种缓冲机制、连接得过于刚硬的结构,一旦遇到强大的外力冲击,内部应力很容易就集中在几个点上,超过材料本身的承受力,那结果往往就是突然的断裂或者整体垮塌。
想到这里,真得佩服古人的智慧,有时候他们的做法看起来不按常理出牌,效果却出奇地好。
当然,斗拱的好处还不止是“柔”。它一层层叠加上去,本身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结构层,把柱子、房梁、额枋这些主要的承重构件更牢固地连接起来,让整个建筑的框架更加紧密,整体性更好。
这种结构上的加强,不光是在地震时能发挥作用,就是平时遇到大风之类的水平推力,也能帮助建筑更好地保持稳定。
不过,要真正理解斗拱的价值,眼光或许还不能只停留在这些实打实的物理作用上
不止是技术,更是身份地位的“明码标价”!
在中国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建筑从来都不只是居住或使用的空间,它也是权力、地位和礼制的象征,而斗拱恰恰成为了这套视觉识别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斗拱的形制、大小、层数(术语称“踩”)以及是否施加彩画,都受到严格的规制。不同等级的建筑,能使用的斗拱规格完全不同。
比如皇家宫殿可以使用最高等级、最复杂的斗拱,而普通官宦或百姓的住宅,则有严格限制,甚至完全不能使用。
紫禁城的太和殿,其斗拱体量巨大,结构繁复,色彩绚丽,彰显着至高无上的皇权。而一般寺庙、府邸则会相应降低规格。
这种差异,一眼就能让人明白建筑主人的身份等级。可以说斗拱就是古代建筑的“名牌”,是身份地位的“明码标价”。
这种规定被写入当时的法律(如《营造法式》、《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等),僭越规制是严重的政治问题。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一种秩序感,但也固化了社会阶层,算是一种颇具东方特色的“技术壁垒”。
当然,斗拱也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那些重复出现的斗、拱、昂构件,形成了富有韵律感和秩序美的图案,光影之下层叠的结构产生丰富的光影变化,极大地增强了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尤其在唐宋时期,斗拱硕大雄健,结构与装饰完美统一,展现出一种大气磅礴的美学风范。
可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斗拱的结构功能有所减弱,装饰性功能逐渐上升。而尺寸变小,排列更密,有时甚至纯粹为了符合规制或追求视觉效果而添加,其最初的力学智慧在某种程度上被“形式化”了。
信息来源:《涨知识!从敦煌壁画看斗栱的发展演变》,凤凰网甘肃,2021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