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信息越来越密集的时代,遇到难事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常态。

面对困难,我们容易慌乱、容易焦虑、容易盲目做出反应。

但在《毛选》里处处都传递出这样一种非常理智并且很踏实的智慧:当遇到棘手的事情时,首先把心绪稳定下来,接着再去采取行动。

毛主席的战略与方法,并非是“咬紧牙关硬撑着”这种行为,也不是“自己给自己打气鼓劲”那种话。

它是以对当前实际情况的深刻剖析为基础,对人类的本性有着明确的了解,对问题的结构进行了全面的钻研。

所以这种方法就像一把锐利的宝剑一样,能够精准地把剑刃刺入问题的要害之处,进而展现出它独有的聪慧与威力,让人钦佩不已。


“定心”的逻辑起点

《毛选》中时常能感受到毛主席在应对重大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沉着。

例如“兵来将去抵挡,水来土去遮掩”,又如“战略上把敌人看得弱小一些,战术上把敌人看作重要对象”。

平静心态不仅仅是一种情绪上的自我调节,更是一种让思维从混乱、焦虑、恐惧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的方式,从而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理性地对整体局势进行分析。

以1946年解放战争全面爆发为例。

国民党兵力优势较为明显,在舆论方面,普遍地对共产党持着不太抱有乐观期待的态度。

但毛主席没有陷入“草木皆兵”。

他于延安窑洞中,带领干部们,日夜进行开会,不断地做着思想动员工作,着重强调“打得一拳开,以免百拳至”。

难事当前,他的“定心”在于:分析敌我之间的力量对比;评估各个战区的态势;定下“以空间来换取时间”、“打运动方面的战”的基本战略,确保队伍,不会自己扰乱阵脚。

这并非盲目地自信,而是在冷静地对形势进行分析之后,才有所选择地发起攻击。


“再动手”,是有效行动的前提

很多人遇到难题,容易陷入“要么不敢做,要么一头扎进去瞎忙”的误区。

成败往往不在能力,而在于行动之前有没有“定心”--有没有清楚自己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

毛主席深知,解决问题最忌讳的就是头脑发热。

“定心”后才能“动手”而“动手”的每一步都要有顺序、有重点、有方法。

1949年,淮海战役爆发,百万大军展开激烈对决,后勤方面的压力极其巨大。

国民党怎么也未曾想到,共军竟然能够坚持支撑下来。

毛主席并没有下达“死命令”,而是反复强调:要相信群众、依靠后方、分段歼敌

前线遇到补给困境的时候,毛主席冷静地分析原因,坚信“只要民心在,问题就能解决”,调集各地支前力量,保证了战役胜利。


每一个大决策前,毛主席都要把所有变量,好好地想清楚,接下来才会下手,这恰恰是“定心后动手”的极为极致的体现。

“定心”其实是对自我和局势的精准把控

现代社会,遇到难事,常常是情绪方面的问题,认知层面的问题和行动上的失序相互叠加的结果。

例如在创业时遭遇重大挫败,第一反应往往是:对自我产生怀疑,向环境进行抱怨,甚至匆忙地进行转型

反观毛主席的做法,首先是“定心”——清晰地梳理,外部的环境,内部的资源,自身的短板,敌我之间的优劣。

只有将复杂的局势进行拆解,把前因后果弄明白,才能够迈出稳健的下一步。

在《实践论》《矛盾论》这些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代表作里,反复强调“要一分为二看问题”、“要抓主要矛盾”。

真正的“定心”其实是抓住最重要的那条主线。

当外部世界,变幻莫测、身陷困局时,能不能问自己:最大最核心的矛盾是,什么?我的主攻方向在,哪里?哪些可以不做,哪些必须立刻行动?


“定心”的底层能力是自我“抽身

很多人误以为“定心”就是“忍耐”。

但毛主席所讲的“定心”更像是一种心理层面的“抽身”——从局部的混乱中跳脱出来,从而清晰地看清全局的规律

他不纠缠于局部的得失,而是关注大方向。

比如1957年反右扩大化危机,毛主席并未回避问题,而是冷静地进行了分析:社会各阶层所存在的焦虑,党内外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舆论所产生的波动。

他并非被情绪所裹挟,也并非凭借权力去“”服而是通过对经验进行总结、对政策予以调整,从而找寻到新的平衡。

现代人面对工作压力,家庭危机,人际冲突,亦是如此。

定心实际上就是跳出当下的情绪,以更为宏观的方式、角度来把控整个局面。

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在一夜之间就想清楚,但只要能够学会“暂停、抽离理清主线”,实际上已然具备了毛主席那种“定心”的初步能力。

“定心再动手”,是战略眼光与战术执行的结合

很多成功的组织和个人,未必是最聪明的人,但一定是能在混乱和压力中“定心”的人。

企业决策时遇到市场骤变,最忌乱投医。

优秀领导者往往在动手前本能地“定心”--集思广益,冷静分析,排除无关紧要的干扰和情绪,接下来再展开有序的行动。

再来看那些未能成功的案例,常常并不是败在“技术”也不是输在“努力”而是没能于关键时候“保持冷静”。

一旦开始慌张起来,决定就会变得犹豫不决;一旦变得冲动起来,就很容易走上弯路。


最后

所以,《毛选》里“遇到难事,先定心再动手”,绝不是一句励志语录,更不是消极等待的借口,而是一种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方法论。

它希望我们,在感到焦虑、害怕的时候,首先把心情平静下来,学会用整体的眼光,去分析困难;

接下来对问题进行拆解,牢牢把握关键所在;随后再井然有序、循序渐进地开始行动。

毛主席的定心,不是“迷信命运”,而是“信仰理性”。

而“动手”前的定心,才是每一次高效解决难题的源头活水。

所以难事来临,不妨先学毛主席:定心如磐,再动手如风。

把复杂问题拆解,把心态稳住,把行动变得有力,这才是解决难题的硬核之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