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播不久的《刑警的日子》,本来是央视重点推出的刑侦大剧。
导演高群书、主演欧豪、何冰,再加上刘佩琦、张佳宁、王佳佳这些实力派撑场,看起来像是一部爆款预备剧。
可没想到,才播出几集,观众却一边倒地喊话:这剧,不配叫《刑警的日子》,改名叫《黑帮的日子》更合适。
01
第一集刚开始,一个年轻刑警在车站接人,结果被交警提醒不能久停。
正常人都会说声不好意思赶紧走,可这警察直接掏出警官证,还让人“通融一下”。
这是执法人员该有的行为?这不就是仗势欺人吗?这还只是开始。
剧里还有更离谱的桥段:刑警出差坐火车,鞋子被偷;
车子开一半抛锚;案发现场不用进屋,站门口就能分析出死因;
第一目击者还没缓过神来,就被破口大骂;审问犯人,一言不合就抄起灯要砸人。
这要真是现实里的警察,别说提拔了,早被处分了。
而最让人上头的,是主角刘子明的“爹味劝导”。
面对站街女留下的孩子,居然说出“千万别跟你妈一样”这种话。
这不是在办案,这是在审判人生。
明明角色应该是带着温度去守护百姓,结果一身戾气,看谁都不顺眼,分不清正义与道德优越感。
02
除了警察人设奇葩,《刑警的日子》还在感情线上演了一出“快进式恋爱”。
男主刚和女主见面,女孩就主动给号码送手机,说谈就谈。
这个设定不仅不真实,还完全脱离了年代背景。
更别说亲情线了,男主父亲因为孤独跳舞喝酒,儿子非但不心疼,还点蚊香往父亲手上放。
这是亲情?这是刑警的儿子?不是电视剧,是精神病房的剧本。
03
讲真,《刑警的日子》原本还是有不少人期待的。
导演高群书曾经拍出《征服》《风声》,算得上悬疑刑侦界的老牌人物。
演员阵容也强,欧豪、张佳宁、何冰三位主角之外,还有刘佩琦、李勤勤、沙宝亮、左小青这些戏骨撑场。
尤其李勤勤饰演的“林春苗”,一个站街女为供孩子读书而卖身,笑里带泪的那一刻太打动人。
艾丽娅饰演另一位母亲,预告里一场仰天痛哭的戏,被称为“全剧最强演技”。
可惜,有好演员不代表能救得了一部剧。
主角表现太拖后腿。
欧豪还是一如既往地“痞帅痞帅”,像地痞不像警察。
何冰演的老刑警,夸张、浮夸、没层次,说话一惊一乍,像是随时能炸毛的老混混。
两个主角完全撑不起“刑警”这两个字。
这就像穿了一身警服,里面却是两位情绪不稳定的人在胡闹。
04
如果说观众吐槽《大河之水》是因为剧情无趣,《乌云之上》是因为把刑侦演成了爱情片,《刑警的日子》的问题就严重得多——
不是无聊,是冒犯。
警察是大众信任的守护者,是法律与正义的象征。
观众不是不接受刑警的人性缺陷,而是不接受把执法者演成情绪化、素质差、专业能力低的“黑帮大哥”。
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没有写实感,反而严重损害了行业形象。
再怎么说,《刑警的日子》也打着“根据15桩真实案件改编”的口号宣传,如果是真实,那更令人忧心。
如果不真实,那就是编剧在瞎写,打着现实主义旗号贩卖情绪垃圾。
05
现实中的刑警,熬夜追踪,卧底破案,穿梭在危险和灰色地带,远不如剧里那样轻松搞笑。
拍剧可以有戏剧性,但不能胡编乱造。
更不能打着“致敬”的旗号,拍出一个又一个离谱角色,把警察塑造成“癫人”,让观众误解甚至厌恶执法者。
观众不是挑剔,只是希望看到一部真正尊重职业、尊重常识、尊重人性的作品。
这年头,烂剧观众看得多了,也不那么容易炸锅。
《刑警的日子》被骂成这样,不是因为剧情水,是因为人设塌。
央视平台+刑侦题材+豪华阵容,本应是一次口碑收割战,结果却变成了一场集体翻车。
一句话总结:不是观众太苛刻,是这剧自己先不争气。
结语
刑警的日子,不该只有怒吼和情绪爆发。
真正的正义,是静水深流,是冷静与耐心,是用心去办案、用情去沟通、用理去守法。
敬那些真实世界里真正的警察,也请影视作品尊重他们的样子。
“不是每个穿制服的人,都是警察。不是每个打击犯罪的故事,都叫刑侦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