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希望您能抽出一点时间点击“关注”。这样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内容,还能让您感受到与众不同的互动乐趣,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所有内容均基于权威资料整理并结合个人观点撰写而成,文中已标明文献出处及附上相关截图,请知悉。

前言

在古代水上交通领域,人们长期依赖人力划桨或者借助风力扬帆航行。这种传统的运输方式速度与方向往往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不过,在一个辉煌的时代里,中国人却构思并实践了一种全新的水上动力技术——机械驱动的桨轮船。

这些船只如同水面上飞驰的巨兽,突破了传统束缚,将航行速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那么,这些桨轮船到底是什么样子?它们背后的机械原理又是如何实现水上“提速”的呢?



机械助力的起源

要探寻桨轮船的根源,我们需要回到唐代。当时,大唐帝国疆域辽阔,内河和沿海地区的交通需求以及军事要求日益增加,这对船只性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尽管传统的划桨方式行之有效,但在逆风逆流或需要快速机动的情况下,效率低下且体力消耗巨大成为一大难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士开始思考:是否可以找到一种更加省力高效的方法来推动船只前行?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依靠船员的肌肉力量直接作用于船桨,而是尝试引入一套中间装置,通过船内人力驱动外部桨叶旋转,从而推动船体前进。这便是桨轮船概念的雏形。

根据史书记载,唐代的李皋曾设计制造出一种名为“踏车”的战船,其核心机制就是利用船上的装置驱动轮子上的桨叶拨水。



之后,晚唐时期的另一位名将高骈也对这项技术进行了改进,并在实际战斗中证明了它的价值。虽然当时的踏车船结构可能相对简单,但它已经奠定了桨轮船的基本原理:将船内的人力转化为旋转动力,再通过桨轮把这种旋转动力转化为推动船只前进的力量。

这就像是在水面上放置了一个由内部机器驱动的“轮子”,而不是一个个单独的手臂在水中划动。



宋代辉煌

如果说唐代的踏车船是桨轮船的初步探索,那么宋代无疑迎来了它发展的黄金时期。

北宋王朝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军事压力,特别是在长江、淮河等广阔水域与敌人周旋时,对强大水军的需求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极大地促进了船舶技术的革新,使得桨轮船在此期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武经总要》这部由北宋官方编纂的军事著作,详细记录并绘制了多种类型的桨轮船,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图像资料。

书中描述的桨轮船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单轮或双轮设计,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多轮布局。有些船只两侧共安装了二轮、四轮、六轮,甚至还有两侧总计达到三十二轮的巨型战舰。

这些宋代的桨轮船通常体积较大,甚至采用了多层结构,能够容纳数十甚至上百名操作人员。



船上的关键部件便是那些巨大的桨轮,它们被安装在船的两侧,桨叶像车轮的辐条一样向外延伸。当桨轮旋转时,桨叶便连续不断地插入水中并向后拨水,产生强大的推力。

试想一下,一艘拥有三十二个桨轮的战舰,两侧密密麻麻的桨叶同时搅动水流,所产生的动力和视觉震撼是何等惊人。

这种多轮设计不仅显著提升了船只的整体推力,还增强了船只的稳定性和抗风浪能力。



它们在宋金、宋蒙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内河和湖泊作战时,其速度和机动性常常使传统的桨船和帆船难以匹敌。

速度的秘密

那么,这些桨轮船是如何实现“加速”航行的呢?其核心在于独特的机械传动系统,以及由此带来的高效动力转化和应用方式。

与直接划桨不同,桨轮船通过踏车或摇动曲柄的方式,将船员的体力转化为旋转运动。这种旋转力量经过轴杆和可能的齿轮传动,最终驱动船外的桨轮高速旋转。



这种机械传动带来了几个显著优势。首先,它改变了人力的输出形式,让船员可以用更持续、更轻松(相较于直接划重桨)的方式提供动力。

此外,通过传动比的设计,桨轮的旋转速度可以快于人力输出的速度,或者在保持速度的同时输出更大的扭矩。

更重要的是,桨轮的桨叶能够连续不断地拨水,产生的推力是持续而稳定的,不像划桨那样存在回收和换桨的间歇。



这种连续的推力叠加,使得桨轮船在相同人力投入下,能够达到比传统划桨船更高的平均速度,尤其是在长时间高速航行或对抗水流时表现尤为突出。

同时,桨轮的独立驱动(两侧桨轮可以分别控制速度甚至方向)赋予了桨轮船出色的机动性。

它们可以迅速转向,甚至在狭窄水域完成原地掉头,这一特性在复杂的河道或激烈的海战中具有极大的战术优势。



即使在逆风逆流的情况下,它们也能保持航速,这让依赖风力或顺流漂浮的敌船无计可施。

因此,桨轮船通过机械的力量,不仅提升了航行速度的上限,更优化了速度输出的稳定性和船只的可控性,从而真正实现了航行的“加速”与效率提升。



然而,必须承认,这些桨轮船的核心动力源始终来自于船舱内船员们持续不断的人力输出。驱动多达三十二个桨轮的巨舰,通常需要上百名甚至更多的船员在船内轮流或同时进行艰苦的工作。

他们要么踏动巨大的踏车,要么摇动曲柄,将纯粹的体力转化为驱动桨轮的旋转力。



这种持续且高强度的体能消耗远远超过了传统帆船在顺风条件下的需求,船员的体力储备和补给直接影响着航行的续航能力和速度维持时间。

正是因为对庞大人力和持续体力的严重依赖,桨轮船在长途、开阔海域航行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漫长的远洋航行往往需要船只在海上停留数周甚至数月,这期间人力难以持续供应,而帆船则能高效利用免费的自然风力。

再加上桨轮本身在汹涌波涛中的脆弱性、风浪中拨水效率的降低以及维护难度的增加,使得它们在面对浩瀚大洋和复杂海况时,远不如结构相对简洁、依靠风力驱动的帆船那样可靠、经济且具备持续远航能力。



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尽管桨轮船一时强大,却未能完全取代帆船成为跨洋贸易和远距离探索的主力。

即便如此,作为人类历史上早期成功实现机械驱动的大型船只,宋代桨轮船的技术成就依然值得铭记。



它们凭借卓越的速度和机动性,在内河湖泊以及近海作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无风或逆风逆流等帆船受限的环境下,其优势更加明显。

这些曾在宋代水域掀起波澜的桨轮船,是古人智慧与工程结合的杰作。它们证明了在没有蒸汽机的时代,仅仅依靠人力配合巧妙的机械装置,也能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加速能力。



信源:郑明. 郑和宝船是中华古代舰船的代表.《VIP》,2009唐志拔. 中国舰船发展史略(二) 古代战船持续发展时期.《CNKI》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