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凌霄 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这就是中国,中华文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就是中国,中华民族的共同家园!这就是中国,我们美丽、光荣、伟大的祖国!”当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讲完这段话后,现场立刻爆发出一阵的热烈掌声。5月7日上午,由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四川社会科学馆、成都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承办的“理响巴蜀,社科讲堂”在四川社会科学馆举行,葛剑雄以“何以中国: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起源”为主题,带领现场听众展开了一场文明探源之旅。
葛剑雄教授讲座现场 摄影 刘凌霄
整场讲座分“‘中国’概念的来历与扩大”、“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等几大版块。“我们讲中国的来历,现在能找到的最早证据就在这件青铜器上。”讲座伊始,葛剑雄展示了一件青铜器文物的照片,立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因为这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何尊。据葛教授介绍:“何尊内底铭文中‘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录,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何尊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地理概念的标注,更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何尊内底铭文中“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录。 摄影 吴德玉
关于“中国”两个字,你了解多少?葛剑雄用一组图案展示:“‘中’是一个象形字,商朝时为了召集民众就树立一面大旗作标志,人们围绕在旗帜周围就衍变出‘中央’的意思;‘国’也是象形字,是一口人,站在土地上,拿着戈,守卫土地的意思。所以‘中国’就是万国之中最重要的国家。”随着历史变革,“中国”的概念也逐渐扩大。“经过3000余年,中国从一个局部名称扩展成为我们国家的名字。历史没有中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有逐步形成的共同意识。”葛剑雄说。
讲述“中”字的演变。摄影 吴德玉
“华夏”、“中华”等词又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呢?葛剑雄又从“华夏”概念的诞生与衍变讲解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华夏”的“华”, 本意指“花”,即章服之美,象征美丽。这里的美丽绝不仅仅停留在外表方面,它也表现在个人的道德品性高尚的方面。故“华夏”的内涵类似今天的“美丽中国”。听到这里,大家频频点头。葛教授认为“想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该更多关注到我们的共性。”谈到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时,他说:“5800年前后,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西辽河流域就已经出现文明起源的迹象,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讲座现场 摄影 刘凌霄
除了对外来文明进行广泛吸收,葛剑雄分析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关键原因在于,“只有中国完整拥有两条世界级大河,在几千年的气候变迁中,因为黄河长江的交相辉映,促进了人才、文化与技术的迁移与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长盛不衰。”
讲座持续了两个小时,葛教授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娓娓道来,为大家认识、思考中华文明的过去与未来带来了很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