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在今年初的一篇报道中,披露了俄罗斯的29份机密文件,内容让人感到十分意外。这些文件显示,如果俄罗斯与北约发生冲突,其战略目标将首先集中于中国周边的两个海上邻国,并对其进行猛烈打击。
值得注意的是,北约的主要活动区域明明在欧洲,为何俄罗斯却把目光投向了亚洲?中国周边的这两个海上邻国到底是指哪两个国家呢?
俄军绝密作战计划曝光
今年年初,英国媒体爆料称,俄罗斯的绝密文件被泄露。据透露,这29份档案的核心意图在于“确保俄罗斯远东边境的安全”。其中详细描述了一些预设情景,一旦与北约爆发战争,俄罗斯将优先攻击中国的两个海上邻国——日本和韩国。
在这份文件中列出了160个可能的打击目标,覆盖了日韩两国的军事指挥中心、空军基地、海军港口,以及桥梁、铁路等重要基础设施。俄军希望通过摧毁这些关键节点,来阻碍敌方在远东地区的兵力集结。
文件中的一个具体方案引起了广泛关注:俄军计划使用Tu-160战略轰炸机,向日本三泽基地附近的奥尻岛雷达站发射12枚Kh-101巡航导弹,并且自信地标注成功率达到85%。这一细节不仅暴露了俄军对技术能力的高度依赖,还显示出他们试图通过精准打击瘫痪对手的“耳目”。
此外,文件特别强调了对基础设施的重视程度。例如,韩国釜山港被视为“一级目标”,因为这里是美军物资转运的关键枢纽;而日本青森县的铁路隧道则被认为是“切断本州岛南北联动的咽喉”。俄军相信,摧毁这些目标不仅能延缓敌方行动,还能引发社会恐慌,使得失去水电供应的平民比军队更难以安抚。
文件多次提及“非对称作战”策略,俄军打算在冲突初期利用电子战部队干扰日韩的通信网络,并通过网络攻击瘫痪其电力系统。这些文件的时间跨度从2008年到2014年,正好涵盖了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急剧恶化的时期。
自2008年俄格战争后,北约加快了吸纳东欧国家的步伐,而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更是让双方彻底撕破脸皮。在此期间,俄军频繁修订作战计划,体现出一种“以攻为守”的思维方式:与其被动等待北约向东扩展,不如提前规划反击手段。
为何日韩成为重点目标?
随着北约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日韩两国的参与度尤其令俄罗斯感到警惕。这两个国家距离俄罗斯远东地区仅隔着一条海峡,同时驻扎着近8万美军,装备了宙斯盾舰艇和F-35战斗机等先进武器。
历史上,日本曾因“北方四岛”问题与俄罗斯多次产生摩擦。二战末期,苏联为了防范日本对远东的突然袭击,甚至部署了40万大军。如今,俄罗斯担心这些争议岛屿可能成为北约登陆的跳板。
尽管韩国与俄罗斯没有领土争端,但其境内的美军基地具备远程打击能力,直接威胁到俄罗斯的安全。自从2006年美国提议与日韩建立伙伴关系以来,到2021年北约明确将“印太事务”纳入议程,北约的触角逐渐伸向亚洲。2024年,日韩领导人首次以“全球伙伴”身份参加北约峰会,俄罗斯军事专家直言这是北约试图同时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给俄罗斯套上枷锁。
虽然日韩的常规军力不容小觑,但俄军认为,一旦开战,日韩经济高度依赖海运的弱点将会暴露无遗。此外,文件还提到了日韩的心理防线:日本自卫队长期奉行“专守防卫”原则,缺乏主动进攻的经验;韩国军队的指挥权部分掌握在美国手中,战时协调效率存疑。俄军甚至模拟过“用低当量核武器打击无人岛”的场景,认为这种“可控核威慑”能够使日韩不战而屈。
欧洲与亚洲的战略博弈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深刻认识到现代战争已不再有明确的东西线之分。2024年,朝鲜向乌克兰战场派遣志愿军的消息传出,俄朝军事合作迅速升温。与此同时,北约加速拉拢亚太国家,试图构建“欧亚联动”的包围圈。
为遏制日韩,俄罗斯开始全力武装朝鲜。2024年底,朝鲜最新型驱逐舰高调下水,试射多款新型导弹,俄朝联合军演频率显著增加。莫斯科的盘算很清晰:让平壤在东北亚制造足够压力,迫使日韩不敢轻举妄动。
俄朝合作甚至延伸到了“战场测试”领域。例如,朝鲜在俄乌冲突中使用的无人机战术,被俄军视为对抗北约电子战系统的有效方法。尽管北约宣称“同时应对中俄”,但其内部对“亚太扩张”存在严重分歧。
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更关注乌克兰战场,对于在亚洲与俄罗斯对抗兴趣不大。美国的战略重心也摇摆不定,既要防止中国崛起,又要盯着俄罗斯的核武库,还得抽空处理中东乱局。这种“战略过载”导致北约在亚太的布局漏洞百出:美国承诺向日本提供“核保护伞”,却拒绝在韩国部署战术核武器;北约与日韩的军事合作仍停留在联合演习和情报共享层面,缺乏实质性的共同防御机制。
除了军事对抗,文件还暗示了俄方可能采取的经济反制措施。俄罗斯可以通过限制对日韩的能源出口,或者联合中国在供应链上施压。毕竟,日本90%的能源依赖进口,韩国半导体产业的关键原料也需要从俄罗斯远东地区采购。
这份泄露的作战计划本质上是俄罗斯针对北约展开的“心理战”。通过公开“打击日韩方案”,莫斯科既警告两国不要完全倒向北约,也为俄朝合作争取了更多筹码。
目前的现实是,尽管日韩与美国紧密绑定,但它们绝不希望成为第二个乌克兰。两国经济高度依赖全球化,一旦卷入大国冲突,代价远远超过收益。
而北约的“亚太野心”也受限于资源不足和内部矛盾,短期内难以形成实质性威胁。毕竟,在核大国之间,真正的赢家从来不是率先发动攻击的人,而是能让对手不敢发动第二次攻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