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节假日前一刻机票就“跳水”,似乎成了疫情后民航机票的惯常走势。
2023年国庆,2024年五一,包括2025年春节均是如此。
然而今年五一,等着在最后一刻“捡漏”的不少年轻人,失望了。
在4月下旬,不少社交平台上就已充斥着“机票怎么还没跳水”的各种评论,到如今五一小长假结束了,相关数据也显示,今年五一的整体票价真不低——
5月1日到5月6日,民航国内机票经济舱的不含税均价约779元,同比2019年增长0.39%,同比2024年增长5.31%。
这是航班管家给出的票价数据。
这意味着,五一期间的票价水平比去年同期要高,比疫情前的2019年也要高。
这是最近几年假期,票价久违的正向增长。
就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中航协的专家沙龙研讨会上还提到,由于航司普遍加大投入,市场竞争激烈,叠加高铁冲击,“以价换量”特征明显,票价承压下行,一季度平均票价同比下降11%,“旺丁不旺财”的态势仍在延续,经营效益不及预期。
为什么五一的机票没跳水?抛砖引玉说说三个支撑,欢迎文末留言补充:
支撑1::
旅客量的新高。
民航局的数据显示,全国民航累计运输旅客1115万人次,日均运输旅客223万人次,比2019年增长55.4%,比2024年增长11.8%。
不少航司和机场也公布了创历史新高的数据:
东航运输旅客217.3万人次,同比增长16.1%,创历史同期新高。
大兴机场旅客量交去年佳祺增长15.9%,创投运以来同期新纪录。
上海机场日均客流量38.7万人次,同比增长14.1%。出入境客流量56.8万人次,日均11.4万人次,同比增长24%,客流量均创下历年同期最高纪录。
并且,今年的五一,民航客运量的增速也罕见超过了铁路: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铁路客运量为10170万人次,日均2034万人次,同比增长10.8%;民航客运量为1115万人次,日均223万人次,同比增长11.8%。
这与今年五一时间长,适合“拼”出更长假期不无关系。平台上提前两天出行,推迟两天汇成的客流量同比增长超三成。假期时间长,也就更容易选择飞行的方式,去更远的地方。
支撑2:
航司的“决心”。
2024年,行业内卷和旅客结构变化带来的“旺丁不旺财”,一直在影响航司的业绩,三大航依然没能盈利,并在今年定下了扭亏的目标。
去哪儿航旅大数据研究院则分析,2024年的客源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给航空公司带来了新的挑战:高价值旅客比例正在下降,新增旅客主要由休闲旅游探亲的旅客构成。
今年五一,老人青年依然是出行的主力:在去哪儿平台上,购买“人生第一张机票”总量同比去年增三成,其中增幅最高的是19-22岁年龄段的旅客,增幅达到六成以上,60-80岁旅客购买“人生第一张机票”总量同比也增加了四成。
这样的消费人群变化就造成了“旺季不旺,淡季不淡”的反向出行消费,也是之前几个小长假机票跳水的重要原因。
不过,在不久前三大航其中一家的内部业绩交流会上,公司管理层预计,随着国内运力过剩供需矛盾缓解,票价下降的趋势有望扭转,今年的国内机票价格预计会结束24年螺旋式下降趋势,但部分短途和高频竞争航线依然会面临替代产品(比如高铁)的竞争压力。
这一预判应该不只是一家航司的想法,而是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航司们“提高收益”的决心,毕竟“旺丁不旺财”了那么久,各家都想打一个翻身仗,五一则是最好的试金石。
支撑3:
监管方的“支持”。
五一之前,民航局召开了一场发布会,明确提到“将加强价格监测和监督检查,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旅客合法权益”,要求各航空公司严格执行国家价格法律法规和行业价格政策,加强价格自律,强化销售渠道管理,稳定价格水平。
这其实不是民航局今年第一次这么说。在2025年度工作会上,民航局张就在会上提到,要在2025年完善航空运输市场监测预测,常态化开展市场供需态势分析研判;规范重点时段和特殊情况航空运输价格行为,加强价格收费监管,维护航空运输市场价格秩序;引导不同类型航空企业基于差异化功能定位,深耕细分市场,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详情:民航局长最新预判!重大政策转变】
当时也是近年来的民航工作会上首次提到“加强价格收费监管”。
之后,有关部门就召集国内航司开会,要求不得销售低于200元的机票。【详情:消灭200元以下机票!】
这从一定程度上,也给了国内票价一定的支撑。
对此,你怎么看?“五一”航司的好效益是否可以延续?欢迎文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