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乌战爆发之后在国际社会上跳得最欢的波罗的海小国立陶宛,以罕见的立体式组合拳三连击,针对克里姆林宫发动了全方位的认知宣传战:从陆上防线建设,到海上无人艇部署,再到空中禁飞令,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表演",展示出立陶宛看似激进的举措,实则是基于历史记忆、现实安全与联盟博弈的多重考量。因此,立陶宛的这三连击,就非常值得关注了。



第一击,陆上建设“维陶塔斯大帝防线”。5月6日,立陶宛前国防部长卡斯奇纳斯领导的保守党明确表示:立陶宛在重视苏瓦尔基走廊防线的同时,应当在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接壤的边境地区,组建一个立陶宛师并修建一条新的“维陶塔斯大帝防线”。该防线不仅将包括反坦克壕沟、豪比科斯2000远程火炮和NASAMS导弹防御系统,而且,其还将成为波罗的海三国共同打造的北约防线的一部分,力求用连续的工程防御系统,为北约在波罗的海的行动提供可操作性,抵御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可能发动的进攻。

此外,他还透露,立陶宛计划在十年内为北约防线项目投入11亿欧元。其中,8亿多欧元将用于购买和部署反坦克地雷。其余资金将用于电子战系统、无人机反制系统、反坦克刺猬和龙牙、监视和预警系统设备。立陶宛国防部代表则表示,目前正在与合作伙伴就三国边境未来防线的接合点进行谈判。

“维陶塔斯大帝防线”绝非单纯的军事工程,而是一个将历史符号武器化的尝试。这个以14-15世纪立陶宛大公命名的防御体系,选择在俄罗斯胜利日前夕高调抛出,应当包含着三层逐渐递进的深意。



第一层,这是对俄罗斯历史叙事的有力解构。当克里姆林宫不断强化彼得大帝的帝国遗产时,立陶宛通过唤醒维陶塔斯时代的辉煌,暗示莫斯科并非斯拉夫世界的唯一正统。因为,维陶塔斯的统治范围,曾涵盖现代白俄罗斯、乌克兰及俄罗斯西部,这种历史记忆的刻意强调,实质是在动摇俄罗斯对前苏联空间的历史法理主张。

第二层,防线命名构成对俄意识形态的镜像反制。俄罗斯将特别军事行动包装为"恢复历史领土",立陶宛则用相同逻辑建构防御正当性——既然莫斯科可以追溯彼得大帝的疆域,维尔纽斯自然有权援引维陶塔斯的版图。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策略,成功将地缘对抗提升至文明叙事层面。

第三层,防线建设背后的11亿欧元投入,表面是军事防御,实则是对北约集体安全承诺的"压力测试"。立陶宛通过主动承担前沿防务责任,倒逼北约强化东翼部署,这种"自我牺牲"姿态,不仅能在欧洲各成员国之间引发责任感共鸣,甚至还能让白宫大为欣赏:毕竟,白宫只是想从乌战脱身,还不想放弃在欧洲的霸权。



第二击,海上建设无人艇舰队。5月6日,立陶宛国防部长沙卡林透露:将在立陶宛生产乌克兰的“马古拉”型无人艇,而且,所有产品将由乌克兰及立陶宛平分。由于此前,立陶宛已经宣布要投资2000万欧元用于乌克兰军工企业的投资,因此,立陶宛方面选择在乌军使用"马古拉-7"击落苏-30战机后,启动“马古拉”型无人艇的"1+1"生产计划,不仅标志着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进入实施阶段,同时,启动该计划,其战略考量也远超了单纯的技术转移。

从战术层面看,该型无人艇在波罗的海的部署,将改变区域力量平衡。这种非对称武器,可对俄波罗的海舰队形成有效威慑,等于是通过将黑海作战经验,移植到波罗的海,构建了一个"海上无人机防线",压缩了俄海军的活动空间;从战略层面分析,该计划构建了"乌克兰研发-立陶宛生产-北约使用"的新型军工复合体,这样做不仅将立陶宛的军工业与乌克兰战场经验深度捆绑,而且,这种"技术返哺"模式,也使立陶宛在北约援乌体系中,占据了独特节点地位。



更深层的博弈在于,无人艇技术扩散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当北约东翼国家普遍装备此类武器,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的军事行动成本将指数级上升。这种"技术威慑"比传统军事部署更具政治灵活性,既能增强防御纵深,又避免直接刺激局势升级。

第三击,空中禁飞令。5月6日,立陶宛宣布,禁止到莫斯科参加胜利日阅兵的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飞越立陶宛领空。表面上看,立陶宛这是在执行欧盟共同立场,实则暗藏制度性对抗的深层设计。立陶宛此举至少实现三重战略目标:

其一,树立欧盟东扩的"忠诚门槛"。通过严格执行"不参加俄胜利日阅兵"的隐形规则,立陶宛将自己塑造成欧盟纪律的"守门人"。这种角色定位既巩固其"新欧洲"领袖地位,又为乌克兰等候选国设定政治服从标准。



其二,构建对俄制裁的"次级网络"。当美欧主要制裁聚焦能源金融领域时,立陶宛从领空管制切入,开辟"微观制裁"新战场。这种交通要道的管控,实质是在物理层面切割俄罗斯与欧洲的联系网络。

其三,试探国际航空规则的边界。利用《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第9条的"国家安全例外条款",立陶宛开创针对第三国领导人的禁飞先例。这种规则创新为后续对俄"飞行制裁"提供法理模板,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立陶宛在陆、海、空三方面立体式的"三连击",看似激进,实则也是小国在安全困境中的战略性选择:不将自己塑造为"抗俄最前线",立陶宛如何将地理劣势,转化为政治优势,并以此换取北约实质性驻军和欧盟的资源倾斜?否则,立陶宛如何支撑其突破GDP2.5%的高昂军费?所以,挥舞历史双刃剑,斩断俄罗斯与外界的陆、海、空联系,就成为了立陶宛以小博大的战略性选择。



只可惜,再完美的战术动作,在绝对的力量面前,只能是起到上眼药的作用:立陶宛的梦想是拥有2万人的部队,而2万人构成的防线,再有历史意义,对于俄军又有何种现实威胁?马古拉无人艇再先进,又如何能超过爱国者导弹?北约的爱国者都改变不了波罗的海的态势,无人艇又如何能?而且,立陶宛能造,俄罗斯就不会造?至于空中禁飞令,难道就真的能阻挡住武契奇出现在胜利日的红场?所以,如何像芬兰一样,在美苏争霸的过程中得到长足发展的机会,对于立陶宛而言,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否则玩与虎谋皮的套路,那是相当危险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