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媒体报道,巴基斯坦与印度近期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激烈冲突,巴基斯坦空军在交火中展现出压倒性优势,迄今已击落 6 架印度战机,包括 3 架喷气式战机(1 架法国 “阵风”、1 架俄制苏 - 30MKI 和 1 架米格 - 29)及 2 架无人机(1 架 IAI HERON 和 1 架自杀无人机被诱降)。
此次实战可以说震惊了全球,这次不仅验证了中国武器的卓越性能,更揭示了解放军的真实战力,中国已经通过雷达和导弹构建了非对称作战体系。
5 月 7 日凌晨,印度发动代号 “辛杜尔” 的突袭行动,试图以 “阵风”“苏 - 30MKI” 等先进战机实施精确打击,但巴方依托中国构建的防空体系迅速反击。首架被击落的苏 - 30MKI 在旁遮普省艾哈迈德普尔东部入侵时,遭巴空军歼 - 10CE 发射霹雳 - 15 超远程空空导弹拦截,这是该导弹的首个实战战绩。这款射程达 200 公里的导弹采用双脉冲发动机和复合制导技术,在 150 公里外仍具备强大咬尾能力,其不可逃逸区远超美军现役空空导弹极限。
除歼 - 10CE 外,巴基斯坦的枭龙 Block 3 战机同样表现亮眼。这款搭载 KLJ-7A 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战机,可在 170 公里外锁定目标,配合霹雳 - 15E 导弹成功击落另一架印军战机。枭龙 Block 3 的复合材料应用比例提升至 18%,推重比达 0.95,结合 4000 万美元的低成本优势,形成对印军 “阵风”(单价 2.4 亿美元)的 “蜂群压制”。
地面防空网方面,巴基斯坦部署的红旗 - 9/P 远程防空系统直接击落 1 架 “阵风”。该系统作战范围达 250 公里,最大速度超 4 马赫,可同时拦截飞机、巡航导弹甚至战术弹道导弹。被击落的 “阵风” 残骸在巴基斯坦境内被发现,现场画面显示其未发射的米卡导弹和法产 M88 发动机部件,印证了巴方战报的真实性。
此次胜利的核心在于中巴构建的信息化作战体系。ZDK-03 预警机以运 - 9 为平台,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对苏 - 30MKI 探测距离超 350 公里,对 “阵风” 探测距离达 200 公里,可同时引导多架战机实施静默猎杀。通过 LINK-17 数据链和地面指挥中心,巴基斯坦实现了 “预警机 - 战斗机 - 防空系统” 的无缝协同,而印度因装备 “万国牌”(俄制苏 - 30、法制阵风、以制预警机)导致数据链互不兼容,难以形成有效反击。
值得关注的是,巴基斯坦空军已形成 “高低搭配” 的成熟体系:20 架歼 - 10CE 负责高端制空,161 架枭龙执行多任务,75 架升级后的 F-16 作为补充,配合 HQ-9/HQ-16 防空网,在战机性能、武器射程和体系整合上全面压制印军。此前欧洲 “台风” 战机与歼 - 10CE 的对抗中,曾以 0:9 惨败,此次 “阵风” 被击落再次证明中国四代半战机的技术优势。
印度的困境源于其 “造不如买” 的短视策略。其空军装备包括苏 - 30MKI、幻影 2000、“阵风” 等十余个型号,缺乏统一作战网络,且维护成本高昂(“阵风” 年均维护费达 900 万美元)。反观巴基斯坦,通过引进中国装备和技术,不仅实现了武器国产化(枭龙本地化率超 50%),更构建起非对称作战优势 —— 在雷达、导弹和数据链的护城河面前,印军的 “高端装备” 难以突破。
这场冲突标志着现代空战进入 “体系制胜” 时代。巴基斯坦的胜利不仅是武器性能的胜利,更是作战理念的胜利。中国通过 “雷达 - 导弹 - 预警机” 的全链条输出,帮助盟友建立起攻防一体的信息化网络,这种模式正在改写地区安全格局。正如英国专家模拟显示,配备预警机的防空系统效率比传统体系提升 7.5-30 倍,而 ZDK-03 与霹雳 - 15 的组合,正是这一理论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