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民党的实力基本清除的差不多了,作为国民党最优秀的特务,奉命做最后一班专机前往台湾,只为销毁国民党在大陆留下来的所有情报。
就当他销毁后急忙赶到飞机起飞地点的时候,飞机已经起飞了,国民党少将郑蕴侠没能登上最后一班飞机,那架飞机也并没有到达台湾,中途降落了。
郑蕴侠留在了中国大陆,隐姓埋名生活了很久,中间虽然有许多小插曲,但是他也因祸得福活了下来,直到自己寿终正寝。
1. 早年间的经历
郑蕴侠出生于江西省,家境比较普通,并没有读过太多书,长大之后便跟随着父亲来到了重庆谋生,1926年,19岁的他加入了黄埔军校第第四期。
经过在军校中的学习,使得他越发的优秀,势头正盛,经历台儿庄,东南亚战役等,被传成了“抗日英雄”私下里,却做着杀人不眨眼的国民党特务。
从黄埔军校毕业分配工作之前,改编了一首《满江红》,马上就有数十人被处理,只有他被蒋介石亲自保释,还亲口说道:此人有大才,是个可用之人。
随后他就被分配到国民党中统特训班担任教官,擅长反侦查和心理战术,每当他讲课的时候,总是引用《孙子兵法》中的计谋开课,活脱脱的一位文人雅士。
下课之后便化身成为狠心的国民党特务,随即派遣三人小组前往桂林,将活捉的地下党成员肋骨打断,冷静,有耐心是他身上最危险的东西。
1946年,重庆“较场口血案”爆发,表面看上去是一场学潮的暴动,实际上就是郑蕴侠设下的圈套,他提前一周就开始在会场外围安排了自己的人手。
在会场开会之前便命令自己的手下乔装成学生提前进入会场,正当李公朴上台演讲的时候,郑蕴侠脱下帽子挥了三下,潜伏的特务马上开启暴动。
没过多久,便骨折了七人,重伤三十人,面对台下学生的言语反抗,他们就当没有听见,继续自己的暴行,郑蕴侠看到郭沫若手上不重,便招呼手下将其拉到后台问候一下。
第二年,在中法大学旁边的一间活动室,郑蕴侠接到消息称这里流传地下党的刊物,他亲自坐镇,只要是进来的人都要签名登记,还要进行拍照处理。
当天晚上名单被送到中统局,名单上面的五人当晚就消失了,他的一系列动作,利索又快速,就连给他传递情报的人说:他比谁都狠。
2. 留在大陆的生活
1949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国民党的统治摇摇欲坠,身为国民党少将的郑蕴侠,负责烧毁机要文件后撤离重庆,准备逃往台湾。
可命运弄人,他的司机被策反,汽车关键时刻出故障,他只能孤身一人化装成小商人,踏上逃亡之路,从此隐姓埋名。
起初,郑蕴侠化名何安平,逃到成都,却发现抓捕他的人已先一步到达,无奈之下,他又辗转合江、綦江等地,路过泸县老城时,正赶上镇压反革命运动,宵禁森严。
在一家小酒店,他结识了疑似军统特务的“王大哥”,在其帮助下私刻公章伪造身份,在涪陵一家榨菜厂当上小工,然而,安稳日子没过多久,解放军开始排查榨菜厂员工。
郑蕴侠担心身份暴露,再次踏上逃亡之路,1950年,他以寻亲为名来到贵州务川县,化名为刘正刚,成为一名走街串巷卖针线梳篦、火柴等小百货的杂货郎,住在何大娘的院子里。
为了彻底融入当地生活,郑蕴侠付出了诸多努力,他天不亮就起床,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山路崎岖,脚底磨出了血泡,他也咬牙坚持,他刻意模仿当地口音,学习当地人的生活习惯。
连走路姿势都学得惟妙惟肖,平日里,他沉默寡言,尽量不引人注意,还帮着邻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渐渐取得了大家的信任,当地农会为他定的“成分”是“贫民小贩”。
1956年,全国开始合作化运动,郑蕴侠因走南闯北见识广,被派到县上学习,之后在濯水的合作食堂当上会计,后来又被调到公私合营商店。
随着身份的转变,他的言行举止却引起了一些人的怀疑,1957年的一天,一句“不翼而飞”的成语从他口中不经意说出,引起镇里干部注意,此后,他身边时常多了一双双警惕的眼睛。
1958年5月20日,公安干警将他堵在家中,他正式接到重庆市公安局的传唤,结束了长达8年的逃亡隐匿生活,审讯期间,他将自己的来龙去脉和盘托出。
3. 被捕之后
1958年12月22日,重庆召开万人公审大会,郑蕴侠站在被告席上,神情复杂,台下是愤怒的群众,他曾参与“沧白堂事件”“较场口血案”等一系列破坏民主。
迫害进步人士的活动,罪行累累,起初,他被一审判决死刑,可在终审时,命运出现转折,他被改判为有期徒刑十五年,这个转变让郑蕴侠既意外又感激。
也在他心中种下了重新做人的种子,此后,郑蕴侠被关押在四川第十劳改总队,这里关押的多是有一定“级别”的罪犯,改造严格,却也给予了他反思过往的机会。
每餐一菜一汤,每周两次肉,每次一人一斤,生活上的保障让他感受到共产党改造罪犯的诚意,在这里,他看到有人因拒绝改造被严惩,也看到更多人在努力改变。
他开始静下心,重新审视自己前半生,那些作为国民党特务参与的灯红酒绿、作威作福的日子,充满了虚妄和黑暗,而逃亡时在濯水的平淡生活,才是他真正向往的。
1975年,这一年对郑蕴侠来说是重生的一年,他被释放出来了,因为自己全部坦白和在劳动所教人识字的功劳,他热泪盈眶的接过自己的赦免证明,相想必会更加珍惜这个机会吧。
出来之后的他就来到了务川定居,在县二中做起了老师,担任地理和语文的科目,站在讲台之上看到地下一双求知的眼睛,顿时感到自己责任重大,这也算是自己赎罪的机会。
或许是看到了郑蕴侠的诚信改过,在1981年当选为人民政协,从曾经罪恶累累的特务,到政协委员,身份的巨大转变让他感慨万千。
他决心洗心革面,努力回报社会,积极撰写文史资料,如实反映中统对党和人民犯下的罪行,还以自身经历呼吁两岸和平统一。
晚年的郑蕴侠,时常回忆起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他感激党和政府给予他重新做人的机会,也为自己能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做些贡献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