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田力与楼文妤夫妇:做照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明灯
赵仙芳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在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永宁村,有个名为“弟兄农庄”的鼋谷象龟基地,主理人是一对“80后”夫妻,丈夫叫田力,妻子叫楼文妤。两人从外贸行业跨界而来,几年前,一脚踏入农业与物种保护领域,带领团队将濒危物种保护、研学教育与农文旅融合,打造出一个独特的生态保护模式,也唱响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赞歌。
谈及为啥会养龟,田力坦言,是缘于对生命的天生敬畏。他酷爱各种爬行类小动物,妻子从英国留学归国后,两人起初从事服装外贸行业,可后来行业的波动,让他们面临去留抉择。2017年,考虑到日益年迈的岳父经营农场需要得力助手,夫妻俩商议就以此为契机转型。回到老家诸暨后,楼文妤主营农场,经过多次规划和论证,田力一直以来想建个物种保护中心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拿到了省内第一张陆龟饲养行政许可证。
与老一辈经营者不同,田力与楼文妤从一开始就想以创新者的姿态跨界融合,进一步扩大面积,流转近千亩土地,倡导“生态农业、三产融合”理念,所种粮食和蔬菜逐渐抛弃农药化肥,改用沼液、有机肥,采取生态防治措施,还成立了配送公司,搭建起田间地头与餐桌配送服务桥梁。还别说,在事业风生水起时,另一板块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一开始的兴趣爱好,逐渐演化为物种保护事业。”田力说,在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爬行动物养殖经验后,他认识到,救助之举具有物种延续的自然保护意义,可以创造更广泛的社会价值。2018年底,在多方努力下,7只亚达伯拉象龟陆续住进鼋谷基地,之后又陆续引进了40多种珍稀爬行动物。如今,这里生活着8种濒危陆龟品种,每种数量达10余只。
2021年1月,基地迎来第一批小学生访客。田力意识到,要将这份热爱长久坚持下去,救助、保护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开展科普宣传。现在,鼋谷基地访客越来越多,平均每年接待的研学游客超万人次,在无形中把这种对生命的热爱与态度传递给了下一代。
值得一提的是,田力还无偿资助海南师范大学的生态学博士团队,为他们免费提供百余只黄缘闭壳龟以及追踪器等全套设备,支持其开展研究,填补这一物种生态学研究的空白。黄缘闭壳龟又名夹板龟,野外种群数量稀少,市场价值高昂,一只龟苗售价可达1500元。
由于黄缘闭壳龟栖息在丘陵山区丛林、灌木之中的阴暗地带,且距离溪谷不能太远,只有让龟群在山林间自由活动,才能开展全方位的研究。于是,田力又把鼋谷基地旁几百亩的山林基地免费提供给团队使用。现在,年轻学者们时常穿梭于林间,不少研究成果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不仅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打开了新天地,也让鼋谷基地为更多国际友人所认识。
而他们的梦想还不止于此。在鼋谷基地内的一个大型玻璃温室里,未来的模样已初现雏形:热带植物环绕水系,亚达伯拉象龟在模拟原生地的环境中漫步,每一种珍稀爬行动物都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楼文妤的设想是,把这里打造成集科研、教育、文旅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爬行动物保护中心。
“目前,正在进行挖土、水系布置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马上就可以引进热带绿植了,计划六月份就能开放1.0版。”楼文妤兴奋地说,紧接着将引进高校实验室入驻,打造2.0版,把这里变成濒危物种研究的“热带工作站”,孵化更多的生物学专家,吸引更多研学团队,从而更好地推动诸暨农文旅研学融合发展。
从罐头瓶养鱼到万方生态穹顶,田力夫妇用行动践行着一个朴素的信念:用生命影响生命,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责任感,唤醒更多人对自然的敬畏。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两个人都很笃定,就想做那盏照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明灯,也照亮更多青年返乡入乡的道路,而这也正是另一种“生命影响力”。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