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在炮火连天的前线背后,一场场没有烟硝的“交易”正在悄然进行。5月6日,俄罗斯和乌克兰完成了自战争爆发以来的第64次战俘交换。双方各自释放205名被俘士兵,在白俄罗斯与乌克兰边界完成交接。这场“对等交换”被两国官方高调宣传,俄方强调“士兵回家”的感人时刻,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则第一时间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我们的人自由了”的爱国声明。
据悉,此次换俘是在阿联酋斡旋下达成的。这已经不是阿联酋第一次出现在俄乌战争的中立者角色中。在西方国家对俄全面围堵、乌克兰将自身安全完全寄托于欧美军援的背景下,阿联酋却悄然崛起,成为少数能够与双方保持实质沟通的“调解者”。这无疑反映出一个趋势:全球南方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地缘政治中介权力,而西方的“主导力”正在瓦解。
此次换俘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不只是因为对等数字的巧合,更因为这是两国在4月以来少有的低温接触。战场上,巴赫穆特方向依旧尸横遍野,哈尔科夫州频繁传出导弹袭击,黑海舰队与无人机持续缠斗,泽连斯基正在海外募兵,普京则刚刚完成新一轮内阁改组……没有任何迹象显示战争正在降温,反而每一天都在深化敌意、加剧仇恨。可就在这样高度敌对的局势中,换俘仍被一场不动声色地完成。
这是为什么?因为战俘,在今天的俄乌战争中,早已不仅仅是战争的副产品,而是精密的战略资源。对泽连斯基而言,每一次战俘归国,都是一场政治胜利的演出。他在国内外多次强调“乌克兰不抛弃任何一位战士”,这句话不仅是承诺,更是动员军心、拉拢民意的工具。在一线士兵开始质疑战事方向、质疑西方军援拖延的背景下,战俘回国成为了维持“国家信念”的最后火种。
现在,换俘机制已成一种“制度化战争延续逻辑”。在没有停火、没有谈判、没有和解的前提下,俄乌却维持了某种“默契”:我们可以不停交战,但人要能按批次换回来。这种人道主义的“理性框架”,实际上成了战争可以长期持续下去的润滑剂。你死我活的同时,还可以“换俘”,这不是对人性的尊重,而是战争的精致化与企业化。
换俘的执行地,白俄罗斯与乌克兰边境,同样值得深思。白俄罗斯作为俄罗斯的忠实盟友,为换俘提供场地,也等于为俄方站台背书。乌克兰明知此地“尴尬”,却依然选择配合,说明战争中哪怕再敌对,双方都明白:这场“交易”比谁都重要。它不是和平前奏,它是战争延续的必要组成。
而作为调解者的阿联酋,在这场战争中一次次展现自己的中介地位,表明中东强国已不再满足于本地事务,而是试图在全球力量重组中找寻空间。这对被战争绑架的俄乌人民而言或许是个希望的信号,但对全球秩序而言,则暴露出西方机制的失灵与中立力量的被动崛起。
此时此刻,在莫斯科与基辅,新的士兵正在训练,新的导弹正在装填。而在乌东前线,又有无数士兵陷入被围困、被俘、甚至被牺牲的命运循环。换俘,看似温情,实则残酷。他们被送回来,不是因为战争结束,而是为了继续送新的士兵上前线。
战俘在归途中泪流满面,而那些未归者、即将被俘者,正在成为下一个“政治交换单位”的编号。第64次不会是最后一次,只要这场战争还没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