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游新闻报道,哈尔滨女子小梁因小说情节触动拍摄的一张哭泣照片,被不良广告恶意盗用,甚至被用于 “壮阳药”“高潮针” 等低俗广告的配图。面对侵权,小梁两年以来多次向平台举报,却始终难以解决问题,陷入维权困境。这一现象不仅是对个人权益的严重侵害,更暴露出网络平台在内容审核与维权机制上的漏洞。

盗用照片者的恶意行径令人愤怒,但平台方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同样值得深思。表面上看,平台是提供技术支持的中立载体,然而实际上,复杂繁琐的维权流程、保护机制的缺失,让平台成为侵权链条中的关键一环。据报道,小梁想要通过平台申请 “冒用治理”,却发现自己需要达到 10000 粉丝才能申请保护。这种不合理的规则设置,将大量普通用户拒之门外,使得维权成本远远高于侵权成本。

当删除一条侵权内容需要用户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而侵权者却能轻松上传海量违规内容时,维权便成了一场注定失败的拉锯战。长此以往,无数受害者只能无奈选择沉默,侵权者却逍遥法外,形成恶性循环。近年来,类似“盗图—嫁接—引流”的灰色产业链屡见不鲜。许多受害者都和小梁一样,陷入 “投诉—自证—删除—再出现” 的循环。网络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已经成为当前网民举报维权过程中面临的难点问题。

网络侵权行为的危害不容忽视。当侵权行为得不到及时遏制,网络生态将遭到严重破坏,这些侵权内容就像网络空间的 “毒瘤”,侵蚀着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也让广大网民深恶痛绝。事实上,如今的平台企业普遍拥有强大的技术能力,平台方应当主动作为,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利用技术手段,对侵权内容进行主动筛查与拦截,而不是被动等待用户举报。

简化维权流程,降低用户维权门槛,让普通用户也能轻松维护自身权益,是平台应尽的义务。在侵权事件发生后,平台更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调查工作,快速锁定侵权账号与相关信息,为打击惩治侵权行为提供有力支持。在网络空间的治理中,平台方绝不能 “隐身”,必须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履行好应尽的义务。

上游新闻 张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