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普遍爱吃。譬如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大文豪苏轼,爱吃是出了名的。梁实秋先生亦不能免俗,为吃,还著有《雅舍谈吃》一书。他老人家在《忆青岛》一文中,也不忘夸赞海鲜。其中有一句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曾在大雅沟菜市场以六元市得鲥鱼一尾,长二尺半有奇,小口细鳞,似才出水不久,归而斩成几段,阖家饱食数餐,其味之腴美,从未曾有。”

我小时候看到这句话时,就觉得有违和感。且不说号称“长江三鲜”之一的鲥鱼如今很大可能已灭绝(如今市面上售卖的所谓“鲥鱼”为美国西鲱、云鲥、长尾鲥,甚至斑鰶等,并非真正的鲥鱼),就算是在鲥鱼产量很大的上世纪,青岛应该也没有啊。

Tenualosa macrura,鲱科鲱属,是洄游性鱼类,曾经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海及东海,以及长江、钱塘江、珠江等流域的中、下游。从未听说青岛有“似才出水不久”的鲥鱼。那么是怎么回事呢?梁实秋搞错了吗?



Tenualosa macrura/《中国海洋鱼类:上卷》(陈大刚等,2015)



云鲥Tenualosa ilisha / Wikipedia

首先有一点很明确,隔行如隔山,梁先生固然是大文学家,在水产方面却是外行。毕竟《雅舍谈吃》里的原话都说过“干贝是贝属,也就是蚌的一类”这种令学过分类学知识的人流泪的话。所以我们大可不必相信梁先生在这方面的判断。

《中国海洋鱼类》记载“鲥鱼分布于我国东海、南海,以及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域”,而《黄渤海鱼类图志》也未收录鲥鱼(但收录了白鲟)。不过,《中国海洋鱼类》只是参考资料,毕竟图鉴是死的,人是活的,青岛近些年发现的花尾鹰䱵、金钱鱼等,上面也并没有说黄海有分布。图鉴所记载的与事实情况有出入,这种事情很正常。在一些资料里,也有鲥鱼在黄海的记录。还有观点认为,鲥鱼虽主要分布于21°N~31°N的范围内,但最北可达36°N。36°N,已经是青岛的纬度了。因此青岛市面偶尔出现鲥鱼,这种可能似也不能排除。

很可惜,如今鲥鱼已无影无踪,我们也无从考证鲥鱼会不会出现在青岛海域。除了“长二尺半有奇,小口细鳞”以外,梁实秋并没有提到这条鱼的其他特征。而除了梁实秋《忆青岛》的这段文字以外,我也并没有找到其他关于青岛出现过鲥鱼的明确文字记录(指美国西鲱为鲥鱼的倒是数不胜数)。梁实秋吃的到底是不是鲥鱼,竟成悬案。

有一种很大的可能,梁实秋先生所认为的鲥鱼,实为鳓鱼。

Ilisha elongata,鲱形目锯腹鳓科鳓属,与鲥关系不算很近,但二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鲱形目典型的身体侧扁、无侧线、刺多、鳞下有脂肪等等。鳓鱼和鲥鱼的味道也相似,鳓鱼虽然有着鲱形目的一贯特征——多肌间刺,但味道非常鲜美,多刺也挡不住人们对它的喜爱,把“恨鲥鱼多骨”换成“恨鳓鱼多骨”也未尝不可。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也评价道:“北海鲜鳓,味并鲥鱼。”将一条鱼的味道与鲥鱼相提并论,这是古人对它极高的评价了。而且,鲥鱼由于鳞下有脂肪,烹饪时候讲究不刮鳞。鳓鱼也是如此。梁实秋吃鳓鱼时没起疑,直接当成鲥鱼,这种可能性并不小。不过,若果真如此,按照民国时期的购买力来看,花六银元买一条鳓鱼,这多少有点“冤种”了。毕竟,现在集市上一条鳓鱼只要五元,而且不是银元,是人民币......



Ilisha elongata/ 作者拍摄

青岛还有一种鱼,比起鳓鱼更像小号的鲥鱼。它就是北方沿海常见的小杂鱼——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斑鰶与鲥鱼同属于鲱形目鲱科,比起鳓鱼与鲥鱼的关系更近。体侧扁,口不像鳓鱼那样“地包天”,视觉上与鲥鱼相似。

斑鰶不仅体形小,在国内地位也低,属于海边不入流的小杂鱼,很少会运至内陆来售卖。日本人则把5~8厘米长的斑鰶幼鱼称为“新子”,8~10厘米的若鱼称为“小肌”,11~15厘米长的称为ナカズミ,15厘米以上的就是鰶了。以上四阶段价格依次递减,成鱼售价最低,而新子售价可以达到每千克折合人民币1500元,十分惊人,跟斑鰶成鱼在中国的杂鱼地位,真可称得上霄壤之别。其实斑鰶的成鱼油脂丰富,味道也很香,虽有小刺,但可以整条炸酥食用。在青岛叫“固眼鱼”,好这口的人也不算少。



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作者拍摄

文中部分图片版权来源不详,无法与著作权人一一取得联系,未能及时支付稿酬,在此表示由衷的歉意。有关著作权人可与我们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