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大为 来源 | 互联网品牌官

  智能汽车行业火热的态势下突然吹来一阵冷风!

  智驾这个以往各家车企都在抢着宣传的香饽饽,突然之间成了烫手的山芋,各个品牌在智驾宣传上,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如小米汽车悄然将 SU7 车型的 “智驾” 命名更改为 “辅助驾驶”,这看似微小的措辞调整,却引发了智能汽车行业的蝴蝶效应。

  

  这一动作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整个行业集体转向的缩影: 如 华为将 “高阶智能驾驶” 改称 “智能辅助驾驶”,小鹏摘掉 “自动” 标签,特斯拉 FSD(完全自动驾驶)更名为 “智能辅助驾驶”,比亚迪 “天神之眼” 系统也改称 “驾驶辅助系统”。

  车企们的集体“改名潮”背后,本质是一场对自动驾驶技术狂欢后的冷静反思。

  

  给智驾降降温

  新能源汽车不能没有智能驾驶,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所以你能看到,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各个厂商都在拼命跟进智驾,谁也不愿意错过丝滑入局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的机会。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智驾不成熟导致的交通事故不仅让消费者损失惨重,还将智驾的金字招牌一并摧毁。

  所以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了,给智驾祛魅就是最好的手段。

  在小米汽车官网订购页面上,小米 SU7 标准版的 “小米智驾 Pro” 更名为 “小米辅助驾驶 Pro”,高配版的 “小米智驾 Max” 则升级为 “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在小米官方微博发布的宣传物料中,“小米智驾”的话术也换成了“小米辅助驾驶”。

  2024 年特斯拉因 “自动驾驶” 宣传面临法律纠纷,理想、蔚来等车企也因类似问题陷入舆论漩涡。小米通过更名传递明确信息:驾驶员仍是车辆操作的责任主体,辅助驾驶仅为 “协助” 而非 “替代”。这种务实态度赢得了市场正面反馈,有评论认为 “调整更严谨了,辅助驾驶的定位也更清晰”。

  之所以迈出这艰难的一步,与之前3月底的那一场惨烈交通事故有所关联。

  即便现在调查结果还未出炉,但围绕智驾究竟如果如何使用已经吵翻了天。

  这起悲剧无疑是一记惊雷,炸醒了小米,也炸醒了整个行业。

  以至于车企们纷纷开始寻求与智驾和平共处,最起码不要惹上出格的麻烦。

  当然车企们之所以回归老实面孔,也与相关部门对辅助驾驶相关术语和宣传行为的规范有关。

  如公安部道研中心此前表示,虚假宣传自动驾驶致严重后果,责任人或处2年以下刑期。

  4月2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强调企业需明确系统边界、履行告知义务,并规范功能命名,推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在明确责任边界下稳步落地。

  车企的 “改名” 本质是对技术边界的重新校准 —— 当前量产车型的智能驾驶功能均属于 L2 级,驾驶员仍需全程监控并随时接管。

  

  行业一片火热之下,需冷思考

  五一假期逛过汽车门店的朋友们想必已经发现,销售人员在智驾宣传这一块已经变得谨慎小心。

  如发现“脱手驾驶”卖点几乎被所有门店舍弃,同时也不再过分强调城市NOA覆盖范围。

  而且如果你追问智驾相关问题,销售人员大概率会来一句“当前政策无法宣传为L3”“属于L2级辅助驾驶”来回应消费者的疑问。

  求生欲简直拉满,一幅功能适用范围我已告知,责任划分归属请你明确的姿态。

  其实之前在上海车展上,车企们有关智驾的宣传话术就已经做出了调整,如华为BU CEO靳玉志表示,“我们的智驾现在都是辅助驾驶,手不能离开方向盘,眼睛也不能离开驾驶方向。”

  更名潮背后,是智能驾驶责任归属的重新划分。

  L2 级事故责任明确由驾驶员承担,而 L3 级以上车企需担责。小米推出强制 AR 交互教程,用户首次激活辅助驾驶需完成 15 分钟模拟训练,并生成个性化能力评估报告。这种 “责任共担” 模式,既尊重了用户知情权,也推动行业从 “功能承诺” 转向 “体验承诺”。

  可 尽管宣传话术收敛,智能化仍是车企无法回避的 “必答题”。

  行业预测显示,2025 年乘用车 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渗透率将达到 20%,与 2024 年相比近乎翻倍。

  

  ▲理想汽车官微

  头部车企通过技术创新和持续迭代,推动高阶智驾向 10 万 - 20 万元主流价格区间渗透:比亚迪全系搭载 “天神之眼” 高阶智驾系统,长安汽车发布 “北斗天枢 2.0” 计划,吉利汽车推出 “千里浩瀚” 智驾系统。

  与此同时,用户体验分化加剧:小鹏通过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提升接管流畅度,华为 ADS 以城区 NCA(自动红绿灯识别、避让行人)强化场景适用性,理想则瞄准家庭用户以舒适性差异化突围。

  新势力们需要面临的考验想必才真正开始。

  

  切勿一棒子打死智驾

  宣传 风向的转变 是否意味着智驾时代的倒退,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跟智驾有关的交通事故的确不在少数,最为大众熟知的如小米汽车3月底的那起事故。

  还有 2025 年 2 月,广东车主驾驶 某品牌汽车时 在高速使用 NGP(自动导航辅助驾驶)时,因系统未能及时识别前方静止货车,导致追尾事故。

  尽管车辆触发了 AEB(自动紧急制动),但制动距离不足仍造成严重损伤。

  事故后, 该车企 官方强调 “系统运行正常”,但用户质疑其 “顶配演示、低配交付” 的宣传策略,暴露了车企技术能力与用户预期的错位。

  2025 年 1 月,湖南车主驾驶蔚来 ET7 在高速开启 NOP(自动领航辅助)时,系统突然连续变道试图超越慢车,导致车辆失控撞上护栏。事

  后分析显示,算法在判断相邻车道车辆速度时存在误差,误判了变道时机。

  这一案例揭示了智驾系统在多车交互场景中的决策缺陷,以及用户对全自动功能的认知偏差。

  

  目前看来,技术能力的边界模糊、用户认知的 “自动化偏见”、车企宣传的误导性、责任界定的法律空白是智驾事故的共性根源。

  所谓未来,在技术定位这一块首先要回归理性,其次力求责任机制的透明化。

  当然,智驾系统应聚焦真实需求,而非盲目追求 全场景覆盖,如华为鸿蒙智行在城区 NCA 中强化红绿灯识别与行人避让,提升复杂路况适应性。这种 “场景深耕” 策略,使技术价值与用户体验深度绑定。

  智驾事故频发的本质,是技术创新速度与社会接受度的错配。

  当车企从智驾狂欢转向工具理性,当政策从包容创新转向底线监管,当用户从技术迷信转向责任共担,智能驾驶才能真正回归 “辅助工具” 的本质。

  这一过程中,技术突破需与伦理审视同步,商业利益需与公共安全平衡,唯有如此,智能汽车产业才能在安全的基石上驶向未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