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可安稳度日,却偏要孤身犯险。
他明明能名满中原,却选择远赴西域。
当唐太宗下令封锁西域边关时,这个年轻的僧人究竟靠什么信念,敢冒死偷渡?
黄沙漫漫、盗匪横行、语言不通……十七年跋涉,九死一生,他带回来的不仅是佛经,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玄奘,这个名字在后世被逐渐传奇化,但他的真实故事比传说更震撼。
他为何能成为印度君王座上宾?又为何让唐太宗从冷眼旁观变为全力支持?
少时出家
602年,在河南缑氏县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一个男婴呱呱坠地。
这个孩子被取名为陈祎,谁也不会想到,他日后会成为名垂青史的玄奘法师。
陈家本是书香门第,祖上世代为官,父亲陈惠曾经出任江陵县令。
当时正值乱世,这个看似体面的家庭正面临着巨大的变故。
五岁那年,陈祎遭遇了人生第一次重大打击——母亲离世。
更不幸的是,在他十岁时,父亲也撒手人寰。
曾经的书香门第转眼间支离破碎,年幼的陈祎只能跟随二哥陈素前往洛阳净土寺暂时休息。
这座寺院成了乱世中难得的避风港,也为陈祎的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
当时的洛阳佛法兴盛,寺院里常有高僧讲经说法。
十岁的陈祎虽然年纪尚小,却对佛法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兴趣。
每当有高僧讲经,他总是一动不动地聆听,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同年,朝廷下令在洛阳剃度十四名僧人,当时陈祎因年纪太小未能入选。
但他并未放弃,日日守在考场外,用渴望的眼神望着主考官。
主考官郑善果被陈祎的执着打动了,便来询问他为什么想要出家。
陈祎的回答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动容:我想继承释迦牟尼佛的原始教义,确保佛法的纯粹性与完整性,使众生通过佛法超脱轮回。并且在现实层面弘扬佛教,通过翻译经典、传播教义,让更多人受益于佛法,解决佛教的争议与混乱。
听到这个答案,郑善果非常震惊,便决定破格录取,并预言他将来必成大器。
就这样,陈祎正式剃度出家,法号“玄奘”。
出家后的玄奘跟随师父刻苦学习佛经,展现出惊人的记忆力与悟性。
十三岁时,他已能熟练背诵《维摩诘经》《法华经》等重要经典。
当时正值隋末动荡,战火蔓延到洛阳,玄奘与兄长不得不离开净土寺,辗转来到成都。
在蜀地的四年间,他拜访了很多高僧,系统学习了《摄大乘论》等经典佛学理论。
二十岁时,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正式成为比丘。
之后他离开蜀地,游历各地继续学习。
从湖北到河北,从山西到长安,年轻的玄奘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拜访了当时几乎所有著名的高僧。
每到一处,他都如饥似渴地学习,对佛教各派理论都有了深入了解。
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玄奘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当时流传的佛经译本不仅数量有限,而且不同译本之间经常出现矛盾之处。
更让他困扰的是,对于某些关键佛句,各派高僧的解释大相径庭。
这些困惑在他心中不断累积,最终促使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西行印度,求取真经。
这个念头,将彻底改变他的一生。
西域求经
二十八岁那年,玄奘站在城门外,望着西去的官道,心中百感交集。
朝廷驳回了他的出境申请,但这丝毫不能动摇他西行求取真经的决心。
不久之后,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他悄然离开长安,开始了传奇般的西行征程。
消息很快传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耳中。
这位刚经历玄武门之变的君王正忙于巩固政权,对玄奘违反命令西行的行为很不高兴。
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个不守规矩的僧人,不值得过多关注。
朝廷甚至发出通牒,要求沿途州县拦截这个“偷渡者”。
然而即使这样,也没有阻挡玄奘前行的脚步。
出了玉门关后,迎接玄奘的是八百里莫贺延碛。
这片死亡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只有在黄沙覆盖下若隐若现的白骨。
进入沙漠后,玄奘曾经连续五天四夜滴水未进,几近昏厥。
就在濒临绝境时,识途的老马将他带到一处泉水边。
死里逃生的经历,让玄奘更坚定了信念。
到高昌国时,国王麹文泰被玄奘的学识所折服,十分想要留他担任国师。
玄奘以绝食明志,整整三日滴水不进。
国王最终被他的诚心感动,不仅放行,还为他准备了丰厚的盘缠和随从,并亲笔写信给沿途的君主请求关照。
后来翻越天山时,玄奘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暴风雪中,玄奘面对极致天气差点冻死。
在海拔四千米的凌山上,玄奘用绳索一点点滑过冰峰,期间稍微不注意就会坠入万丈悬崖。
整整三天三夜,玄奘才走到安全地带。
这些事迹渐渐传回长安,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
他特意派人收集玄奘在西域的见闻,越了解越感到惊讶,这个看似文弱的僧人,竟然一路讲经说法,赢得了西域各国君主的敬重。
此时的大唐已平定突厥,正着力经营西域。
皇帝敏锐地意识到,这个精通西域各国语言的僧人,或许能成为大唐了解西域的桥梁。
载誉东归
距离那年秋天离开长安城,已经过去十七年了。
这年正月的长安城格外寒冷,朱雀大街上却人头攒动。
百姓们争相目睹一位传奇僧人的归来——玄奘带着佛经、佛舍利和珍贵佛像,结束了十七年的西行求经之旅。
朝廷派宰相房玄龄率仪仗相迎,这般礼遇在大唐开国以来实属罕见。
唐太宗在洛阳宫召见这位曾经的“偷渡者”。
当玄奘详细讲述西域见闻时,太宗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彩。
他力劝玄奘还俗入朝,却被多次婉拒。
玄奘只求一处清净地翻译佛经,太宗当即下诏在弘福寺设立译场,调集全国精通儒佛的学者协助,所需经费都由国库拨付。
此后十九年间,玄奘夜以继日地翻译佛经。
从《大般若经》到《瑜伽师地论》,一部部佛经在他笔下化作汉文。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对待玄奘更为礼遇,还专门修建了大慈恩寺作为译经的地方。
这年冬天,年过六旬的玄奘明显感到力不从心。
为了译经,他移居到了较为僻静的玉华寺,依然坚持每天工作。
次年正月,玄奘在走路时不小心踩到了个小水洼摔倒了,结果一病不起。
他自知时日无多,却仍惦记着未完成的译作。
二月初五,玉华寺内异常安静。
玄奘将弟子们唤至床前,用微弱的声音嘱咐后事。
当弟子们含泪询问:一个和尚是否能通过修行,决定往生弥勒菩萨的净土时,这位想起自己走过的西行之路的求法者,缓缓说出两个字:得生。
这两个字仿佛耗尽了他最后的力气。
油灯忽明忽暗间,玄奘安详闭目,享年六十二岁。
消息传到长安,唐高宗李治宣布罢朝三日,追谥“大遍觉法师”。
送葬那天,自发前来悼念的百姓从玉华寺一直排到长安城外。
玄奘走了,他留下的不仅是一千多卷译经,更是一种精神。
那盏照亮无数夜晚的油灯熄灭了,但“得生”二字却如明灯,照亮了后世无数求道者的路途。
结语
从小沙弥到我国佛教史上的代表人物,玄奘用一生为后世学人树立了修行典范。
如今在西安兴教寺的塔院内,玄奘长眠之地常有后人驻足,仿佛仍能听到那穿越千年的谆谆告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