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一年级孩子放学后的3个小时,愣神40分钟,抠橡皮30分钟,削铅笔10分钟(削到断、断了继续削),上厕所5分钟,喝水10分钟……

真正坐在书桌前,好好写作业的时间却寥寥没有几分钟。

到了睡觉时间,一看还有作业,孩子开始着急,眼泪汪汪,哭着说“咋还有这么多呢”。

转眼升入三年级,作业量翻3倍,时间却未增多。而孩子却可以早早完成作业,还有时间看课外书。多亏了班主任的话让我醍醐灌顶。



回想一、二年级的经历,那会儿,孩子刚上学不适应小学生活,更不习惯、也不喜欢写作业。

作为家长急从心中起,难免会“叨叨+催促”,却没有得到我们预期的结果。

摸索了一个学期,孩子学习情况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对家长的话有了抵触,显得不耐烦。

他们老师是一位任教快30年的资深教师。

家长会后,我虚心请教,说了孩子在家的状况,也说了自己尝试的方法。

班主任说:“培养自律,先从‘闭嘴’开始。少催促,多引导,让孩子自己规划时间,体验完成的成就感。”



一、“闭嘴”初学练

起初我并不太理解老师说的话具体怎么做。但“闭嘴”“少催促”“规划时间”我还是知道的。

当看到孩子愣神、抠橡皮时,我忍住说教、做到不催促。在孩子又一次因为没有完成练习大哭时,我抱住他,

轻声说:“妈妈知道你也想完成作业,只是现在还没有好方法,我们一起想办法。”

第二天接孩子放学时,我参考书上的话术,引导孩子做学习计划。


《好习惯带来好成绩》

我态度的转变,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允许孩子哭出情绪,让孩子能听进我的话。从此,我摸到了“闭嘴技巧”,开始摸索“引导”方法,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二、“闭嘴”再钻研

学习成就感,先做才有成就感。

如何让孩子动起来,执行力是关键。

想起之前孩子说,“妈妈,做练习太累了,我不想写。”

孩子的话让我意识,想要顺利执行,要先解决孩子的抵触情绪,我从改变孩子的认知开始。


《好习惯带来好成绩》

有目的性地解决孩子的问题,“闭嘴技巧”得到提升。

《好习惯带来好成绩》中提到四个方法,改变孩子“以完成任务做作业”的心态,比如端正写作业态度、培养写作业的兴趣、养成专心做作业的习惯。

方法不难,贵在家长的坚持和耐心。

也正是因为要培养孩子写作业的兴趣,我开始了解孩子在课堂的表现,挖掘孩子感兴趣的知识点,让孩子逐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闭嘴”继续精进

计划做了,孩子也有了行动力,一年的努力我们看到了孩子的改变。但这还不够。所获得的成就感还没有激发出孩子的积极主动性。

看到《好习惯带来好成绩》提到的“不陪读”理念,让我反思陪读的弊端。


《好习惯带来好成绩》

我开始尝试“不陪读”,相信孩子能独立完成。

当孩子喊妈妈说;“我不会”时,我参照书中的“点拨式”辅导,同时运用《夸孩子我有1000句》猛对孩子吹“彩虹屁”。


《夸孩子我有1000句》

小孩子当然也喜欢听好听的。得到家长的信任,又听到家长的鼓励,信心大增。当孩子迈出第一步,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带来的成就感时,真是发自内心的开心。

而我也了解到,“闭嘴技巧”并非只是简单的沉默,而是通过适时引导和鼓励,让孩子在自主学习中找到自信。

一个孩子的成长与进步,真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结果的。

这个过程需要家长付出耐心关心孩子。

需要家长付出时间不断学习、寻找解决方法提升自己。

然后还要有一双慧眼不断发现问题,调整引导策略。

最后一天天见证孩子的改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