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乌拉特中旗边境线,182公里牧道跃动着巾帼红的生态星火。近年来,乌拉特中旗妇联创新构建“妇女引领+文化浸润+实践赋能”三维共治模式,以“行走的思政课”为载体,让禁牧休牧从政策条款转化为北疆儿女共筑绿色长城的集体意志,在祖国北疆书写着“巾帼策马守绿脉,同心共筑安全屏”的生态治理新篇章。


在巴音乌兰苏木党群服务中心,旗妇联特邀国家林科院生态专家团队参与设计的双语宣讲材料格外醒目。生态学博士姚雪玲作为“十百千万北疆巾帼宣讲团”成员,带着蒙汉双语的《草场恢复图谱》走进嘎查乌素组,与巴音乌兰嘎查妇联干部共同展开“草根课堂”:“过度放牧就像让草原天天‘走敖特尔’(转场),总得让人家歇歇脚。”她手持牧民熟悉的羊毛计量绳,将卫星遥感数据转化为“每千米草场能养多少只羊羔”的具象讲解,引得妇女同志们频频点头。



针对边境牧区特点,妇联联动生态专家打造“文化转译”工程:将《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条例》进行蒙汉双语翻译,在乌素组的宣讲现场,姚雪玲博士将退化草场照片与修复后草场照片做对比,牧民们对照着讨论:“原来政策里说的‘草畜平衡’,就是让草原像母羊产羔后喝足奶茶恢复元气!”草畜平衡不是‘减羊’,而是科学‘调结构’。这场充满“草原风味”的议事会,让政策从“文件”走向“桌面”,更走进牧民心里。截至目前,巾帼宣讲团宣讲45余次,覆盖了全旗7个苏木镇。







乌拉特中旗妇联以此为契机,吸纳了不同领域、不同民族的妇女同志加入到草原生态恢复巾帼志愿者队伍中,通过宣讲现已有合作示范户13户,草场面积达21万亩,其中3户最美家庭代表做出表率,作为首批合作示范户,最终结果显示经过休牧,基底好的草场草场覆盖率也从30%提高至70%-80%。

“遵循自然规律,以自然恢复为核心理念,是守护草原生态的科学路径。目前,我们已成功打造了生态修复示范案例,通过实践验证了该理念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接下来,依托巾帼宣讲团深入牧区的特色传播优势,将生态修复的科学理念、实践经验与牧民智慧相结合,定能凝聚起全民参与的强大合力,让乌拉特草原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画卷。”姚雪玲表示。




行走的思政课,正以最朴素的方式在草原深处扎根——没有电子屏幕的冷光,只有政策理论与牧民实践碰撞的火花;没有生硬的说教,只有奶茶碗里荡漾的团结真情。正如旗妇联主席张峻所言:“内蒙古草原是我国北疆重要生态屏障,草原和牧民是生命共同体,当禁牧休牧从文件条款变成牧民自觉,当政策宣讲从单向传递转为双向奔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在这绿意盎然的边境线上,生长出最坚韧的力量。”


监制:张 峻

审核:张 峻

供稿:常思宇

编辑:李 娜


微信号|乌拉特中旗妇女联合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