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自从出了事,心里一直对爱人和孩子存有愧疚。”合肥市蜀山区笔架山司法所心理咨询室内,社区矫正对象王明(化名)哽咽着说出心声。据悉,近年来,笔架山司法所创新社区矫正“四维联动”工作法以来,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553人,目前,无一人重新走向犯罪道路。
立体防控构建矫治新格局。合肥市蜀山区笔架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涂成杰介绍:“我们打造的‘司法主导+科技赋能+专业支撑+社会协同’四维体系,实现了从‘管得住’到‘管得好’的质变飞跃。”通过整合综治指挥中心、依托“情指行”一体化平台、“矫务通”APP 预警系统,构建起覆盖全辖区的数字化监管网络。今年已成功预警高风险行为12起,化解矛盾纠纷8件,实现司法所、社区、家庭30秒内多级联动响应。
智慧矫正注入科技新动能。在笔架山司法所,工作人员正通过人脸识别、电子围栏等系统24小时监测矫正对象动态。“这套系统能自动比对5类高风险行为,实时捕捉情绪波动、社交轨迹等21项潜在风险,”技术负责人演示着屏幕上的运行轨迹图,“上月通过电子围栏及时阻止了1起越界事件,比传统人工巡查效率提升80%。”
专业团队激活矫治内生动力。由法官、心理咨询师、社工组成的“矫正专家团”已开展“以案释法”课堂25次,分类实地查访976人次,提供心理测评及咨询等定制化服务132人次,笔架山司法所所长邓德贵展示了“一人一策”档案库:“像王明(化名)这样的情况,我们联合妇联开展家庭关系修复课程,帮助他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现在已在辖区企业重新就业。”
多元共治织密矫正帮扶网络。街道创新“双导师”制度,邀请法律专业人士,组织小区网格员,分别成为每名矫正对象的法律导师和生活导师。今年街道强化党建引领,积极利用辖区驻地资源,联合街道多部门,将公益服务时长转化为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已有多人通过考核获得厨师、电商运营等资格证书。学林轩社区党委书记范贤兵感慨:“看着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做为社区矫正的参与者,心里有一种成就感,希望他们在以后的人生路上,能够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
据悉,该街道正探索“区块链+信用修复”应用场景,计划搭建政企合作平台开通就业绿色通道。“街道党工委将不断创新社区矫正新思路,让矫正对象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社会的温度,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自身的价值,真正实现‘矫有所成’。”合肥市蜀山区笔架山街道党工委书记龚俊林表示。(陈 军 胡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