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染风华润桃李,一片丹心映教坛。我是丁丽,淮滨二高语文教师,县级骨干教师,市级先进工作者,现担任高二年级语文老师兼教研组长。



自2002年执起教鞭,我便以赤诚之心深耕语文教育的沃土,以勤勉之姿行走在教学一线。于教法上稳打稳扎亦求新求变,冀望课堂如春风化雨,润泽每一朵求知的花苞。于教研上俯首虚心,与组内同仁携手同行,以谦逊之态切磋琢磨,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共同追寻更美的风景。于传授学问之余,关注学生的生活冷暖与心灵晴雨,愿做他们成长路上的同行者与倾听者。



细察生活千般事,情牵桃李踏云来。2018年的高三课堂上,我注意到总埋首书本的冬梅。她齐眉刘海下的沉默,起初被我当作性格内向。直到身为扶贫干部的家属偶然提及,才知这个17岁女孩正独自扛着家庭重担——父亲癫痫、母亲精神失常、奶奶体弱、妹妹年幼,贫困如巨石压得她喘不过气。

得知真相后,我与家属迅速“分工”:我常找冬梅谈心,用“时代不会辜负努力者”的信念驱散她眼底的阴霾;家属则奔走协调,承诺“绝不让学费挡住求学路”。信心与感恩的种子在冬梅的心里发芽,高考前百日誓师,胆小自卑的她主动站上讲台,声音仍有些发抖却字字坚定:“我曾以为命运是堵墙,但老师让我看见,墙缝里也能长出藤蔓。从被动接受帮扶,到主动在错题本写下“今日目标”,从不敢抬头回答问题,到能在模考后主动找我分析试卷。冬梅的自我改变,让教育有了最动人的模样。

那年秋天,冬梅的录取通知书伴着4万元助学款一同到来。她父亲扛着一袋带泥的花生站在门口,粗糙的手掌反复摩挲着红喜报,嘴角咧得老开:“老师,俺家终于出了个‘文化人’。”我们留他吃了顿热乎饭,看他夹菜时眼里泛着泪光,忽然读懂教育的重量——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托举一个家庭走出泥沼的力量。

2025年再见到冬梅时,她已褪去少女的怯懦,抱着作业本走在项园小学的走廊上,马尾辫扫过粉色教案本。这个曾在贫困里沉默的姑娘,如今正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1+1=2”,阳光透过窗棂,把她的影子投在乡村教室的墙上,像株努力向上生长的向日葵。



从“被照亮”到“成为光”,冬梅的蜕变让我想起那年她书桌角落的便签:“知识能搬走大山”。原来教育最美的模样,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点燃火种后,看它在另一个生命里长成火炬,再去照亮更多的角落。这七年的故事里,我们只是递去火柴的人,而她,早已学会自己燃烧。



目送鸿鹄逐梦去,我以我生慰平生。回顾往昔,我的学生们基础较为薄弱,工作有时被调侃为“沙漠种庄稼”,努力总像投入虚空,尤其在名校听课、与同学聊起各自学生时,这种失衡感格外强烈。

转折发生在时光深处。当学生渐渐遍布各地,那些“沙漠里的种子”忽然有了生命的回响:郑州街头,外卖小哥喊出的“老师”让我鼻尖一酸;武汉医院,穿白大褂的学生笑着打招呼;甚至孩子小学报名时,发现班主任竟是当年的学生。曾经恨铁不成钢的他们,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让我惊觉:世界很小,教育的根系却能延伸得很远。





初心如炬燃新梦,故事似歌待续章。时光如梭,流年似水,教育的故事从来没有句点,它藏在二高老师每一次俯身的答疑里,落在每一张带批注的试卷上,生长在一届又一届学生眼中的星光里。当晨雾再次漫过校园的跑道,铃声会准时唤醒新的朝阳,在育人的路上,我永远有下一堂课、回应下一张笑脸、等待下一个绽放的春天。(通讯员 丁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