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清晨7点,长海县小长山岛镇英杰村的海边开始热闹起来,海浪拍打着礁石,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村党支部书记李娜一路小跑赶往村里的驻港专班办公室。“风小了,禁令停了,应该可以陆续出海了,一定得检查好他们出海前的安全措施。”李娜说。

这一幕,是长海县近期推进渔民安全出海作业行动的缩影。作为全国知名的渔业大县,长海县拥有近万艘渔船、数万名渔民,海洋既是他们的“饭碗”,也是潜藏风险的“战场”。今年以来,长海县推出一系列硬核举措,从源头拧紧渔民出海作业的“安全阀”。

硬核规定从“口头提醒”到“制度红线”

“以前出海,船长喊一嗓子‘注意安全’就算交代了,现在可不行。”渔民老张头蹲在船头,正仔细检查救生衣的卡扣。“船长证、船员证、保险单、小程序报备截图、承诺书,缺一不可。”

老张口中的“变化”,源于长海县今年出台的《渔民安全出海作业八项规定》。这份文件被渔民戏称为“史上最严出海令”,涵盖四项核心措施:

全员学习,持证上岗:渔民、船员、船长必须通过线上考试,掌握海上急救、气象预警、避碰规则等知识,考试合格后方可申领“出海资格证”。

出海报备,动态追踪:渔民需提前24小时向村委会报备出海时间、作业区域、船员名单,系统自动生成电子围栏,超区域作业将触发预警。

签署承诺,责任到人:每艘渔船需签署《安全作业承诺书》,明确船长为第一责任人,违规者将面临罚款、停航甚至吊销证件的处罚。

驻港专班,24小时值守:每个村设立驻港专班,由村干部、网格员、渔政执法人员组成,负责出海前检查、作业中抽查、返港后登记。

村支书魔性方言穿救生衣!

每天清晨5点半,李娜的闹钟总会准时响起。作为英杰村的“安全总调度”,她的一天从巡港开始:

6:00-7:00:驻港专班办公室,检查前一天出海报备记录,与渔政部门核对电子围栏数据;

7:00-8:00:码头巡查,挨个船检查救生衣、灭火器、通讯设备,用方言“唠叨”安全要点。

“小程序报备了吗?”“船员证带了吗?没证可不能出海!”“承诺书签了吗?”“一定要穿救生衣,不行,热也得穿……”李娜的声音混着海风,成了英杰村清晨的“BGM”。有渔民笑称:“书记的唠叨比海浪还准时。”

这份“唠叨”背后,是长海县举全县之力严控安全阀门的付出。“最难的是改变习惯。”长海县主管海洋渔业的副县长牟照敏说,这次严控安全观,对于海上作业的渔民们来说可能是暂时的阵痛,但对于整个长海县渔业安全生产和规范养殖采捕是利在长远的大事。当然,统一规范也会给渔民们长期以来的随机出海生产作业习惯带来不便,县里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避免一刀切,在保证安全作业的前提下为养殖户们做好后勤服务工作。


科技赋能从“人盯人”到“云监管”

在英杰村的驻港专班办公室,渔民或者船员出海前会前来刷身份证报备,签字确认。

在县里总控室内,一块大屏幕实时显示着全县渔船的位置。点击任意一艘船,船号、船长、作业区域、航行轨迹等信息一目了然。这是长海县自主研发的“智慧渔港”系统。系统整合了北斗导航、气象预报、海洋监测等数据,能实时预警超区域作业、恶劣天气、设备故障等风险。

科技不仅“盯”住了渔船,也“管”住了渔民。“以前出海,全凭船长经验;现在出海,还得懂点‘黑科技’。”有养殖户说,“渔民通”APP,上面不仅有气象预报、潮汐表,还能一键呼救、查看附近渔船动态。

■记者手记

渔民的转变: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

硬核规定、村支书的唠叨、科技赋能,最终目的是让渔民从“被动遵守”转向“主动作为”。在英杰村,这种转变正在悄然发生:

“安全账本”正在渐入人心:渔民老周算了一笔账:一套救生衣200元,一次违规罚款上千元,一场事故损失几十万,严重的还会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笔账渔民们已经越来越会正确地计算。

安全是底线,致富是目标。在推进安全作业的同时,长海县也积极为渔民拓宽增收渠道,计划启动电商助农服务,村支书带领渔民开通直播账号,销售海参、海胆、扇贝等特产。同时依托“智慧渔港”系统,开发海上观光、渔家体验等项目,吸引游客体验“安全出海”。

夕阳西下,英杰村的渔船陆续归港。李娜站在码头上,看着渔民们安全返航,脸上露出笑容。她的手机突然响起,是县里的紧急通知:当晚有8级大风,所有渔船立即回港避风。

“明天八级风,别出海啊!”“千万别私自出海啊……”李娜的喊声再次响起,混着海浪声,传向远方。

在这片海域,安全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从硬核规定到科技赋能,从县领导决策到村支书的唠叨再到渔民的自觉,长海县正用行动诠释:只有守住安全底线,才能托起渔民的致富梦。

海浪声声,安全永续。这,是长海县对大海的承诺,也是对生命的敬畏。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陆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