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等了快半年了,实在是等不起了!”去年12月22日17时许,正值晚高峰时段,市民李先生驾车行驶在金普新区黄海西路上。突然,右前方一辆宝马X7为躲避其他车辆紧急变道,由于避让不及,李先生的车与对方发生了剐蹭事故。事故发生后的5个多月时间里,李先生多次联系宝马X7司机,希望共同前往交警部门进行责任认定,但对方总是口头答应,却以各种理由不到场。这究竟是啥情况?

事件

晚高峰发生剐蹭事故

去年12月22日17时许,正值晚高峰时段,市民李先生驾车行驶在金普新区黄海西路上。突然,右前方一辆宝马X7为躲避其他车辆紧急变道,由于避让不及,李先生的车与对方发生了剐蹭事故。

事故发生后,李先生第一时间报警处理。考虑到当时交通流量较大且事故轻微,交警未到现场处置,而是通过当事人提供的现场照片和视频进行了初步责任认定,判定宝马司机负全责。不过,宝马司机对此认定结果持有异议。根据处理程序,双方需后续前往交警部门进行进一步责任认定。

宝马司机不露面,五个多月没定责

李先生介绍,当时由于车速较慢,两车损伤都不严重。“我的车只是保险杠受损,维修费用大概几百元。”李先生回忆道。起初他以为这起小事故能很快解决,没想到后续处理过程却让他倍感头疼。

事故发生后的5个多月时间里,李先生多次联系宝马司机,希望共同前往交警部门进行责任认定,但对方每次都口头答应,最终却以各种理由推脱不到场。“我自己去交警队时,交警说没有对方司机信息无法出具事故认定书。”李先生无奈地说,“交警也多次电话联系那位司机,对方每次都满口答应,可就是不到场。就这么一件小事故,拖了快半年还没解决,实在太让人心烦了!”

宝马司机:不是不配合而是工作忙

4月28日下午,记者联系到涉事宝马司机孙先生。针对事故迟迟未处理一事,孙先生作出解释:“不是有意拖延,主要因工作繁忙且活动范围基本在市区。开始不清楚交警部门具体位置,后来前往处理时又遇到工作人员不在的情况。至于未接听交警电话,是由于没有随身携带手机。”孙先生表示,将主动联系交警部门尽快妥善处理。

进展

宝马司机没到场,交警部门定责

记者从第三方信源了解到,交警部门此前多次联系宝马X7司机,但其始终未前来配合处理,交警部门考虑是否能在现有情况下直接作出事故责任认定。

“事故认定书已经下来了!宝马X7司机还是没到场,交警部门依据现有证据认定对方全责。”4月29日,李先生拿着新鲜出炉的事故认定书,难掩激动之情。他特意致电半岛晨报热线,声音中透着欣慰:“现在有了这份认定书,我的车辆维修和损失赔偿总算有着落了。多亏了半岛晨报的持续关注,这个拖了这么久的事故纠纷才能这么快得到解决。”

李先生表示,接下来将依据认定书维护自身权益。他也希望通过本报提醒广大车主:发生交通事故后要第一时间报警取证,遇到纠纷时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建议

律师:保存好证据 三步破解“拖字诀”

发生车辆剐蹭事故后,若一方不配合交警部门定责,另一方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北京市盈科(大连)律师事务所王金海律师接受采访时指出,当一方拒绝配合交警调查时,另一方可向交警部门提交书面申请,要求出具正式认定书。

王金海律师表示,当事人一定要保存照片、视频、对方车辆信息等现场证据,为诉讼做准备。

若交警部门长期未处理,当事人可依据《民事诉讼法》直接起诉肇事车主及保险公司,主张维修费、交通费等损失。诉讼中,法院有权根据现有证据判定责任,无需完全依赖事故认定书。同时可尝试向肇事车保险公司报案,若对方拒赔,可将保险公司列为共同被告。值得注意的是,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赔偿诉讼时效为3年,建议尽早启动程序。

业内人士:健全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刻不容缓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交通事故处理中普遍存在的“责任认定难”问题具有以下典型特征:一是事故损失金额较小,导致当事人维权积极性不高;二是肇事方常利用信息优势规避责任;三是针对拒不配合的责任方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在轻微交通事故中,部分责任方通过故意拖延处理流程,迫使受害方因维权成本过高而放弃索赔。此现象的突出矛盾在于,即使最终获得赔偿,受害方投入的时间精力等维权成本往往远超事故实际损失。

业内人士强调:“建立健全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刻不容缓,这既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更是衡量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佟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