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日,在信阳市中心医院羊山院区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内,48岁的谷女士(化名)在先后撤除VA-ECMO(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生命支持系统和呼吸机后,这场历时7天,跨越急诊外科、手术室、急诊重症监护病区(EICU)和医学影像科的“生命保卫战”,宣告成功。

病情回顾,惊险危急

患者谷女士,48岁,因“多发伤”在急诊外科治疗,2025年4月27日在羊山院区手术室行“胸椎体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术中突发室颤,血压血氧持续降低,台上给予必要处理后,为进一步高级生命支持,紧急转入急诊重症监护病区,孙杨主任、陆俊护士长率领团队成员立即给予高效救治,机械通气、生命体征评估、液体复苏、抗心律失常、血流动力学监测等一系列抢救措施。但患者仍存在顽固的低氧血症和严重的循环功能障碍,生命危在旦夕,经充分评估,符合VA-ECMO应用指征,为更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为心脏功能恢复赢得宝贵时间,征得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后,急诊重症监护病区ECMO团队立即启动VA-ECMO。

争分夺秒,攻坚克难

接到上机指令后,EICU里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硬仗进入攻坚阶段,一系列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在主任孙杨、副主任医师崔璨、王琛的带领下,ECMO治疗团队分工协作,台下调试机器、管路预冲,台上消毒、铺巾、动静脉穿刺置管,一气呵成。经过一系列紧张精细的操作,当经过充分氧合的鲜红血液回输到体内后,患者逐渐睁开了双眼,恢复了意识,这也为后续治疗奠定了基础,争取了关键的时机。





日夜守护,重现阳光

急诊重症监护病区医护团队齐心协力,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精细化的治疗和管理方案。每日行床旁超声动态评估右心室功能、容量状态、肺水肿的情况,协同调节ECMO及呼吸机参数,精准容量管理,降低肺损伤风险,监测凝血功能调整抗凝方案,积极行多脏器功能保护、维持内环境稳定。

1.管路与抗凝管理:护理团队严格监测ACT(活化凝血时间),维持抗凝目标值160-180秒,每4小时评估穿刺部位出血及血栓风险,全程未发生管路栓塞或严重出血。

2.肺保护性通气:ECMO支持下调整呼吸机参数为小潮气量(6 mL/kg)、高PEEP(10 cmH₂O),促进肺泡复张,肺部湿啰音逐渐减少。

3.骨折专科护理:针对胸椎、腰椎骨折,采用轴线翻身与气垫床减压,避免压疮及二次损伤。

4.感染防控:每日评估导管相关性感染风险,严格无菌操作,未出现继发感染。



在ECMO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的前提下,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做到精准救治,在影像医学科郑晓娜技师长团队的全力支持下,EICU医护团队成员全程陪同患者前往医学影像科迅速完成了肺动脉CTA检查。在人工心肺机上完成CTA检查,相当于给“停摆的发动机”做精密检查,体外循环支持下的鉴别诊断大大提高了危重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和抢救成功率。



急诊医学科医护团队24小时轮流守候,严密监测各项生命指标,及时、正确地调整治疗参数,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商讨、调整治疗方案,经过7天的努力,患者心肺功能逐渐改善,小剂量血管活性药物可维持血压稳定,并成功通过V-A ECMO撤机试验。4月30日,在ECMO团队的无菌操作下,顺利完成ECMO动脉,静脉导管的拔除,历时63小时的VA-ECMO治疗顺利撤机。5月3日,谷女士成功脱离呼吸机并拔除经口气管导管。





EICU为生命续写新篇章

重症病房被称为“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却也是“离曙光最近的地方”。EICU全体医护人员拼尽全力与生命赛跑,给危重患者筑起生命的最后屏障。

信阳市中心医院

急诊重症监护病区(EICU)

是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综合重症监护病房,科室为层流洁净病房,在浉河院区、羊山院区共设置两个病区,羊山院区编制床位30张,浉河院区编制床位8张。



科室收治范围:各种急性中毒、多发伤及严重创伤、各类型休克、脓毒症、多脏 器功能衰竭等疾病,在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哮喘、急性心功能不 全、严重心律失常、高血压危象、心肺复苏术后、重症胰腺炎、重症卒中、蛇咬伤、蜂 蛰伤、急性肾功能不全、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上有丰富的 临床经验。

成功开展各类急危重症抢救诊疗技术:血液净化、人工肝、体外膜肺氧合 技术(ECMO)、床旁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及探查、经皮气管切开、腰大池引流、亚 低温治疗、机械通气、血流动力学监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等关键技术,目前为信阳 市中毒救治中心、信阳市急救中心、信阳市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科室拥有全新的中央监 护系统、床旁超声、呼吸机、纤维支气管镜、床旁移动DR、CRRT、ECMO、无创脑水肿监测仪等国内先进的抢救设备。

图文:李 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