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市民反映,昆明市五华区黑林铺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黑林铺前街沿线十多年来公共厕所少,影响周边数万居民生产生活。记者走访发现,在这条长约3公里的街道上,农贸市场、学校、老旧小区分布密集,却仅有一处企业的内部厕所,还要绕行才能如厕,且厕所非常脏乱。(5月6日《春城晚报》)

厕所建设绝非小事,而是关乎城市文明程度、居民生活品质的民生大事。黑林铺前街沿线的公厕“消失史”,本质上是一场民生需求与治理惰性的漫长博弈。

黑林铺前街的如厕困境始于2013年,随着城市改造的推进,原有的两处公厕被拆除后却迟迟未能重建。五华区相关部门给出的解释是“涉及多个部门权责划分”“用地性质变更需重新审批”“配建指标未落实”等。这些看似合理的行政术语背后,暴露的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见物不见人”的思维定式。当控制性详细规划将原厕所用地调整为商业兼容居住用地时,为何没有同步考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当开发项目未能落实公厕配建指标时,为何没有及时追责和补救?城市更新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一座城市的温度,恰恰体现在它如何满足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上。

从国家层面看,厕所问题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公厕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城市公厕应当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改建并重、卫生适用、方便群众、水厕为主、有利排运”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云南省也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厕所革命”向纵深发展。然而在政策落地过程中,却出现了黑林铺前街这样的“死角”,值得深思。问题症结在于:部门间协调机制不畅,规划、建设、管理环节脱节;公共服务配套在土地出让和项目审批中约束力不足;缺乏长效监督机制,导致历史欠账长期得不到解决。当公厕建设被让位于商业利益,当行政效率低下拖延问题解决,最终受损的是普通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破解如厕困境,需要多管齐下。短期来看,可采纳市民提出的部分建议:在人口密集区设置流动厕所,鼓励周边单位开放内部厕所并给予适当补贴。但长远之计,必须将公厕建设纳入城市更新的刚性规划。在这方面,有些城市的经验值得借鉴。例如,上海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将公厕与其他社区服务设施统筹布局,确保居民步行可达。杭州则通过“厕所联盟”机制,动员商家、机构共享厕所资源,有效缓解如厕难。更为关键的是,应建立责任倒查机制,对未按规划配建公厕的项目不予验收,从源头上杜绝新的欠账产生。

五华区相关部门表示,目前已完成向五华区内各街道征求公厕数量不足或分布不均的规划意见,随后将制定完善的规划方案,争取早日解群众之急。对此,相关部门应从“问需于民”升级为“问计于民”。可以通过召开居民议事会、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等方式,组织居民代表、社会组织、规划专家共同研讨解决方案,建立项目进度公示平台,让市民成为城市更新的监督者与参与者。

厕所虽小,却关乎尊严;民生无价,不容“绕路”消解。公厕建设是检验城市治理水平的试金石。从伦敦维多利亚时代公共卫生改革到新加坡“清洁城市”运动,历史上城市文明的进步往往与厕所改善密切相关。今天,当昆明致力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时,不能忽视这些“看不见”的基础工程。城市的光鲜亮丽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和商业综合体上,更体现在每一位居民的基本需求得到体面的满足。破除黑林铺前街的如厕困境,不仅是为数万居民排忧解难,更是对城市发展理念的一次纠偏——真正的城市现代化,必须以人为本,必须关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期待相关部门拿出“马上就办”的作风,让公厕早日从规划图纸走进市民生活,让城市文明的阳光照进每个人的日常。

开屏新闻评论员 郑福荣

责任编辑 吕世成 陈洁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