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和家长们聊起一些关于孩子的成长问题,可以说是千个孩子千个样,但也有一些东西是共通的,比如学习上,初中生和初中生的家长们,无疑是最可怜的群体!
面对中考50%的淘汰大关,家长们每天都过得很焦虑,孩子们也很挣扎。早上七点就得到校,深夜12点还不能睡觉,依旧在奋笔疾书,孩子不睡,家长也得跟着熬。
第二天还要早起给孩子做早餐,还得面对一整天的高强度工作,回家还要关注孩子的学习问题,以及生活上的一些问题。
自从孩子上了初中,家长满头青丝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缕缕白发,心间也挂满了忧愁。
孩子们也不好过,作业本堆成了小山,明明很努力了,可考试结果一出,满卷的红叉真刺眼。课间从原来的10分钟变成了15分钟,但懂的都懂。如果不给孩子减少一些作业量,减轻点学习任务,给再多的课间时间都没用。
当“抢跑”变成“消耗”,当“分数”碾压“人格”,我们看到的不是“精英预备役”,而是被驯化的“沉默牛马”,他们收起好奇心,藏起表达欲,眼里只剩排名表上的数字。小学时眼里的光,逐渐被题海吞噬;初中时萌发的棱角,逐渐被“唯分数论”磨平。
有人选择躺平摆烂,有人陷入偏执内卷,然后都走向了“自我割裂”:要么麻木妥协,要么自私封闭,却忘了教育本该是“让灵魂舒展”的过程。
对于初中生,我们该怎么引导?对于家长,该如何为孩子选对路?下面这几点,我认为你要想得通透一些。
1、教育的本质应是“先立人,再成材”。
真正的教育从不是“分数的角斗场”,而是“品格的试验田”。心理健康才是根基,培养出一个会共情、敢拒绝、能抗压的孩子,远比一台“做题机器”更经得起风雨。
人生很长,所以好的德行比好的分数要更长久;善良、坚韧、责任感、同理心……这些品质,才是孩子未来能“立得住”的底气。
我见过太多太多的孩子,他们在学校时,一时风光无两,每次考试都考高分,一路过关斩将,冲进985、211这些名校,头顶光环,像极了小说里面的主角,然而在离开了学校这个只有考试的地方,踏出了社会,他们却瞬间变得无所适从,最后一事无成。
家长们,你要知道热爱比成功更珍贵,若为分数折断孩子探索世界的触角,即便考上名校,也不过是“高学历空心人”。
虽说大环境如浪潮,我们无力改变;但小家庭可成港湾,可为孩子留一方喘息之地。家长们真的不必苛求“满分”,但求“尽力而为”;不必追逐“名校”,但求“人格健全”。
2、家长的角色应摆正,不做“监工”,而是要做“战友”。
记住,共情比说教管用。当孩子熬夜写作业时,递上一杯热牛奶;考砸时,先拥抱再复盘。
最重要的是,不要天天在孩子耳边唠叨,你上班开会时都怕上司啰嗦,你还总是在家说得不停,孩子能不跟你对着干才怪!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的话越少,孩子的状态就越好!
最后,家长要明白接纳比要求更容易接受。若努力后仍无法上岸,那就坦然接受“平凡中的闪光”。
正如胡适先生对孩子的告白:“你是一个个体,不是我的续篇。我因你完整,而非你因我存在。”真正的爱,是允许孩子“长成自己的模样”,而非“修剪成盆栽”。
3、学习的真谛是在“内卷”中守住“底线”。
在当今如此卷的环境下,大家都在拼命抢跑,却很少人会停下来好好思考,为什么跑,以及这条跑道最终要通向哪里?
站在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给各位还未上岸的初中生家长几点建议。
①卷努力,不卷结果!只要孩子认真做了,不管结果如何,有了这份认真的态度,即使在学习上未能取得好的结果,将来也必定能在其它地方,发光发热。
②卷习惯,不卷排名!既非天赋异禀,就不要妄想做第一,永远都会有比你优秀的人跑在最前头,卷排名你是卷不过人家的。
相比之下,早睡早起、整理错题、坚持运动,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这些比刷题,比成绩更重要。
③卷成长,不卷比较!从现在开始,把目光从远处收回,只关注自己的成长,不在意别人的成绩。今天比昨天多懂了一道题,那就是进步。天天跟别人比,只能得到焦虑和自卑。
保证自己每天都有进步,这就是成长!
正因我们苦过,所以才想孩子更努力一些,但努力的意义不是成为考高分的机器,而是让孩子找到那束能照亮人生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