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6日,联邦议院议长宣布默茨以325票锁定总理之位时,这场持续72小时的政治博弈终于落幕。从首轮310票的功败垂成,到次轮惊险过关,德国政坛的裂变与重组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场选举的本质是德国传统政治秩序对民粹主义的阻击战。尽管联盟党与社民党合计掌握320席,首轮仍有10名本阵营议员临阵倒戈。这种"内部反叛"折射出德国政治精英层的深层焦虑:在支持率高达23%的选择党面前,建制派既要守住政治底线,又不得不对民意妥协。默茨最终选择与传统中左翼势力结盟,恰如2017年默克尔"牙买加联盟"失败的镜像——当极端势力坐大时,主流政党的合作反而成为必要之恶。

这种政治妥协的代价在组阁协议中清晰可见:社民党迫使联盟党在最低工资标准上调至15欧元、碳税改革延期等问题上让步,而联盟党则换取了对移民政策强硬化的支持。


当默茨在总理府签署首份外交政策文件时,大西洋彼岸与东欧平原正投来截然不同的目光。华盛顿对这位主张"战略自主"的新总理充满警惕,而莫斯科则担忧其可能延续朔尔茨时代的对俄强硬路线。

这种地缘困境在乌克兰问题上尤为突出。不同于选择党主张的"立即停火",默茨坚持"有条件军援"策略:德国将继续提供"金牛座"巡航导弹,但附加了"不得攻击俄本土"的限制条款。这种看似折中的方案,实则是德国在安全承诺与经济现实间的艰难平衡。数据显示,德国对乌军援已占GDP的0.8%,远超法国(0.3%)和意大利(0.25%),国内反战声浪持续高涨。

更微妙的是能源政策的转向。面对美国LNG价格的持续攀升,默茨团队正秘密推进与卡塔尔的长期供气协议谈判,同时重启北溪2号B线的可行性研究。这种"去美国化"能源战略若付诸实施,将直接冲击拜登政府的对欧能源布局,可能引发跨大西洋关系的又一轮震荡。


柏林汽车工业园的电动卡车生产线轰鸣声中,默茨的"新工业战略"面临首道考验。这个投资45亿欧元的项目承载着双重使命:既要实现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又需在美中科技战中寻找德国定位。

更严峻的是绿色转型的阵痛。当默茨宣布将燃煤电厂退役期限从2030年推迟至2035年时,立即引发环保组织的激烈抗议。这种政策回调背后是残酷的经济现实:能源密集型产业外流导致德国2024年GDP萎缩0.7%,巴斯夫等化工巨头已将15%产能转移至中国。


布鲁塞尔欧盟总部内,默茨与马克龙的会晤被外界视为欧洲权力格局重构的风向标。不同于法德轴心传统上的平衡,默茨政府正试图重塑游戏规则:在财政纪律上对南欧国家保持强硬,却在防务一体化方面展现灵活性。

这种"选择性领导"策略在数字主权争夺中尤为明显。德国联合13个成员国推出的"欧洲云"计划,既排斥美国科技巨头,又通过严格的数据本地化条款制约中国企业的欧洲拓展。但内部文件显示,该项目关键技术的43%仍依赖亚洲供应商,暴露出欧洲数字基建的脆弱性。

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威胁,默茨展现出罕见的强硬姿态。在欧盟贸易专员东布罗夫斯基斯的支持下,德国成功推动"不对称反制"方案:对美农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却对工业品保持克制。这种"精准打击"策略既安抚了法国农民,又保护了德国汽车业利益,堪称默茨式实用主义的典型体现。


当记者问及默克尔是否会公开支持时,默茨意味深长地回应:"我们尊重所有前领导人的历史贡献。"这句外交辞令背后,是基民盟内部持续十年的路线之争。与默克尔的温和实用主义不同,默茨代表着更保守、更具民族主义色彩的政党转型。

在历史记忆政治化方面,默茨团队正推动修改历史教科书,增加对东德专制统治的批判内容。默茨面对的不仅是德国的十字路口,更是整个西方世界的秩序重构。既要维护自由主义价值观,又需回应民粹主义诉求;既要保持跨大西洋同盟,又要追求战略自主;既要推动绿色转型,又得维持工业竞争力。这种走钢丝般的平衡术能否成功,将决定欧洲大陆未来十年的地缘政治走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